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孔子说:“谦恭但不按照礼仪的规范就会劳苦,谨慎但不按照礼仪的规范就会畏缩,勇敢但不按照礼仪的规范就好导致祸乱发生,正直但不按照礼仪的规范就会失之于尖刻。君子对于自己的宗族亲厚友爱,老百姓就会培养仁德;君子不遗弃自己的老朋友,老百姓就不致对人冷漠无情。”
“恭”“慎”“勇"“直”等德行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以“礼”作为指导,只有在“礼”的指导下,这些德行的实施才能符合中庸的准则,否则就会出现“劳”“葸”“乱”“绞”,就不可能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达到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
“礼”作为一种广义的交往形式和规范,其原则首先表现为“和”。所谓“和”,从浅层次来看,主要是化解主体间的紧张与冲突;就深层次来看,“和”则指通过彼此的理解与沟通,达到同心同德,协作合作。孔子所崇尚的人生意境是一种和谐的意境,因而也是一种美的意境。用于处理人际关系,也就是既要团结,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又要坚持原则,不能搞庸俗的一团和气,吹吹拍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