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有个错误的理念,孩子上学后会继承父母的能力或意志,对于学习这件事应该无师自通的保持自觉,我和宝宝的父亲虽然不算学霸,但也处在学习的上游,孩子的父亲还出过国。
她成绩至少也能达到中等,所以早教时疏于管理,但现实给了我狠狠记一耳光。
我的大女儿和现下流行的视频中一样,每天写作业时,鸡飞狗跳,吼到心脏差点搭桥,她要么睁着无辜的眼睛水汪汪的望着你,渐渐把嘴角扩张成裂谷,从双眸中再倾下两条瀑布。要么无助的摇着头捂着耳朵,在那一时刻,我既尬尴又无措,从亲妈成为了后娘,然她的成绩有时90,有时60,谜一样让我捉摸不透。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我百思不得其解,这一届的孩子到底怎么了?在辅助女儿学习的过程中,我渐渐悟出了许多道理,原来我从一开始就错了。
这届孩子的学习目标不再是跟读,也不再是背诵,而是逻辑思维和灵活运用各种公式,要做到题意千变万化,依然能够找到公式的运用法则。
说白了就是多动脑,一道题一道题直接告诉答案,是错误!紧盯着孩子,让她注意力集中,不许拖拉,是错误!大吼大叫,气到不能自已,更是最大的错误!把孩子骂傻了,她依然还是不会呀!
说到底,还是对于学习这件事有了太多的误差,我读了许多关于学习方法的书籍,终于在疫情长假期间,让女儿做到了自觉学习,规划学习时间,主动完成学习任务,开学后,第一次测试语文94分,数学99分(她一向偏科)。
这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万维钢老师写的《学习究竟是什么》。
万维钢是前物理学家,现科学作家,1999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2005年获得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曾长期从事核聚变等离子体物理研究,现居美国。
著有畅销书《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获得第十届“文当图书奖”和2014“中国好书”等奖项)
这本书不止能够指导学生学习,还可以提高职业学习,为想成为斜杠少年,兼职实现财务自由的人作导引,只要你是一个不想放弃自我,心有梦想,并随时提升自我能力的人,都会被书中的各种学习方式和常识所颠覆。
书中通过科研数据、各学科顶级科学家的试验报告,来指出曾在学习中走过的弯路,那么到底学习是什么?如何提升学习力?如何用比别人少几倍的时间来获得更多的知识呢?
一、刻意练习的10000小时定律不是在舒适区内做无用功
一万小时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的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
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这就是一万小时定律。
但是你在某个领域工作五年,真的能够成为专家吗?如果能,那么我们这世界岂不要被专家所包围?现实推翻了这个理论,但它真的就是错的吗?
并不是,对于训练这件事来说,真正的关键根本不是训练时间的长短,而且是训练的方法。
1. 只在“学习区”练习
2. 把要训练的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个小块进行重复练习
3. 在整个练习过程中,随时能获得推荐效的反馈
4. 练习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 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 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是最适合我们现在学习的技能。
大部分人学会一些东西,就停留在舒适区不肯前行。
比如我们都曾听过“伤仲咏”的故事,天才儿童仲咏,因少时与众不同,能够背诵诗歌而成为网红,父亲于是把他当成赚钱机器,四处跑场子表演,而仲咏却因在舒适区过久,再未曾参与过学习,沦落为吃瓜群众,离星光少年越来越远。
古人早已懂得舒适区不适合成长。
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
持续进步的关键就是持续地在“学习区”做事,仲咏这颗童星为什么长大以后就不行了?这并不是因为小时候练太累练“废”的,而是早期过于辉煌,这种辉煌会把人的思想留住。
更重要的是童星早早就获得了一个足以取得傲人成绩的“舒适区”,这个舒适区里的技能是他们扬名立万的资本,是他们的竞争优势。
没人愿意放弃自己的优势项目,这就严重阻碍了他们对新技能的学习,并使他们逐渐丧失竞争力。
想要获得更多的成就,就需要不断通过努力把恐慌区转换为舒适区,让自己的舒适区不断扩大,所以,当你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测试题太过简单,或是在工作中觉得无聊,就需要提高自己,向恐慌区开垦,直到占领下一个舒适区为止。
这样不断的扩展自己的舒适安区地盘,才能够越来越进步,遥遥领先!
二、喜欢=熟悉+意外公式与更快更高效的15.87%学习效率
这里有一个让我惊奇的公式:喜欢=熟悉+意外。
一个文艺作品要想最大限度吸引观众,必须既提供观众熟悉的东西,又制造意外。
比如前段时间非常火爆的电视剧《安家》,说的就是房产中介卖房的事,为什么能够强烈吸引观众呢?
因为房子和每个家庭息息相关,我们不是在买房的路上奔波,就是在卖房的路上彷徨,还有很多年轻人在租房的路上常驻,房产中介是与我们有高度联系的服务行业,但我们对于房产内部的操作却是陌生的,而房产和客户之间发生的故事都是出乎我们意料之外的。
再加上这部剧中有许多可争议之处,关注它的人就比较多,这就是熟悉+意外的组合,我们也可以用来解析其他电视剧。
而那些不温不火的剧,十有八九是没有把握好这个配比,这个配比用在学习当中也是有效的,“旧信息”与“新信息”的配比到底应该是多少呢?
罗伯特.威尔逊等人发表的《最优学习的80%规则》中,说到这个问题是有最优数值解的,那就是15.87%
在学习的时候,只有当你判断错误,才说明这个知识对你是新知识,你才能有所提高,才能够脱离舒适区,走入学习区。
也就是说当你训练一个东西的时候,你给它的内容应该有大约85%是它熟悉的,有大约15%是令它感到意外的。研究者把15.87%叫做“最佳意外率”,这个数值就是学习的“甜蜜点”。
在帮助孩子辅导作业或是自己做某学科训练的时候,就可以根据这个配比去提高成绩。
为什么孩子们总会被游戏所吸引,沉迷于手机无法自拔,因为研究游戏的商家懂得15.87%配比,研究出来的游戏就是刚刚好有一点挑战,又不会让人够不到,就连成人都无法抗拒这个规则,那我们为什么不用在学习的提高上呢?
学习不是为了学到已经有的知识,而是为了探索知识的空白领域。
三、成长型思维模型种子
最近因作文被老师批评而轻生的女孩刷爆了屏幕。我们去看那个女孩写的作文《西游记》,都会认为她写的挺好,很深刻有思想,远远超出这个年龄的心智,不理解老师为什么还会给她差评。
暂且不去议论老师做得对与不对,就来说说这个女孩无法承受老师批评的底层思维。
德韦克的理论认为,人工智能的思维模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所谓的“成长型思维模式”,认为学习不在于天赋,而在于努力,只要努力用功,什么都能学会。另一种叫“固定型思维模式”,就是特别相信天赋的存在,擅长的东西就是擅长,要是不擅长怎么学都没用。
德韦克还证明,成长型思维模式有利于人的成长,并且建立了因果关系,只要你能向一个孩子灌输成长型思维模式,就能辅助他的成长。
相信大家都有过体会,如果班级中那些差生,总被老师或同学DISS学习不好,什么也做不好,他的成绩就会变得越来越糟糕,相反,如果一个差生有人能够一直鼓励他,相信他,也许会创造奇迹。
能够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会把任务当成一个学习的机会。他并不是通过任务来证明什么,而是通过任务来提高自己。他把任务当成机会,结果他的表现会好得多。
德韦克有一个特别简单,但肯定更有效的灌输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方法,假设你的小孩完成了一项任务,比如考试考得不错,或者作业写得好,这时你要给他一个口头表扬,这个表扬非常关键,但要注意措辞。
如果你表扬孩子聪明,他就会陷入固定型思维模式之中。他会把以后每一项任务都当成证明自己聪明的测试,他会害怕被证明不聪明,他会尽量选择简单的任务。
很显然那位跳楼的女孩,就是被老师否定了自己的作文,开始怀疑人生,怀疑自己写作的能力,怀疑自己被DISS,才有可能产生如此过激的行为。
如果她的家长能够换一种方式在日常中表扬她:不错啊,作文写得很好,看来你是下了很大功夫呀,下次继续,只要你努力,什么事都能做成。
相信老师DISS她的时候,她也只是怀疑自己的方式用错了,会把重心放在写日记做自我表达上,行为就不会如此偏激了。
家长平时对孩子的肯定,一定要恰如其分,千万不要因为点滴行为,导致严重后果。
这本小小的掌中书,却有着大大的学问,颠覆了我们以往对学习的认知,学习或是件苦差事,但如果能够掌握更多的方法,也许我们会得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开拓出一条通往罗马的大路。
这本书很精美,有着镭射封面,奇巧的目录,处处体现出不同其他书本的匠心。
其中还有更多的知识等你来认领,对于笔记的整理。
通过阅读,我对素材的收集和思维导图的认知有了新的定义,原来我们以前所学的知识是有不足之处的,就像一本武林秘籍缺少了重要的几页,而这本书恰好弥补了这些空白点。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海洋。——海伦凯勒
来吧,随着我一起扬帆船起航,带领孩子驰骋在知识的海洋,也许看过这本书后,你再也不会被自己的思维所局限,指导孩子并重新界定思维,做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