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日本第三大钢企、“百年老店”神户制钢承认在铝、铜产品上篡改质量数据,目前这一事件还在不断发酵中。
“一颗螺丝撑起了日本整个国家的经济”,日剧《半泽直树》中的这句话见证了“日本制造”的一丝不苟和精益求精。
但是,自高田公司的“气囊门”、日产大规模召回问题车之后,神户制钢的丑闻是对有口皆碑的“日本制造”整体形象的又一次重创。
“日本制造”曾代表着东亚制造业的最高水平,连卖马桶盖都比别人卖的好,电吹风也更保护头发,电饭煲可以用10年不坏..... 即便是几年前,中日钓鱼岛冲突最紧张的时候,中国游客还是在日本买买买?
但是现在,日本连最基础的制造材料钢和铝都在造假,这不是在打那些崇尚日货的人的脸吗?
我们经常看到各种媒体报道,日本人很诚信,很自律,很敬业,很认真,还有干净整洁的街道,片纸不留的体育场。
但我们今天反思,这也许是一些媒体一厢情愿的报道,再阴谋论一点,这或许也是舆论战的一部分。
无论如何,日本制造不断爆出造假丑闻是事实,富士、索尼、松下,这些曾经创造神话的品牌,如今已经很难见到他们的身影,在这背后是什么原因呢?
我认为最关键的是日本创新能力在下降。
加拉帕戈斯是太平洋上的一个群岛,岛上的大部分动植物举世无双,独一无二。原来,这个岛与世隔绝,那里的物种独自完成进化,抗击外来物种侵袭的能力低下。
有趣的是,日本经济学界就用加拉帕戈斯综合症来形容日本创新力下降。
就拿日本手机品牌来说吧。现在我们身边已经很少看到日本手机的身影,原来日本手机功能很高端,牌子很大,但国内手机厂商vivo、oppo没崛起多久,就把日本手机品牌逐出中国。正因为创新慢,使得日本手机在全球海外市场全军覆没。
真正有价值的创新,是来源于有真实市场需求的创新。比如中国小米手机的崛起,正是最典型的例子。
小米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能把用户需求最快最准确地捕捉到,然后迭代更新产品。小米系统隔三差五的就会增加一个用户喜欢的功能。
上世纪80年代后,日本企业纷纷将生产基地迁往海外,设计和研发中心仍留在日本。
但这种生产模式逐渐产生一种问题,就是造成技术开发与市场开拓脱节。这其实是“用户不在现场的创新”,这种创新很难保持长久的活力。
但同样是生产基地外迁的美国,这种问题为什么不突出呢?这是因为美国本土的市场容量比日本大,而且美国企业的创新环境更加自由。
日本国内经济体制和管理模式过于保守,大企业延续传统管理模式,企业自我革新、自我净化能力并未显著提升。
例如我们经常听到的日本员工忠诚文化,忠诚固然是好事,但过于忠诚,反而会扼杀员工的创造力。
在各个学科领域交界的地带最容易出现创新。如今中国有一个概念很火,就是跨界学习。如今中国互联网企业中的创业领军人物,很多人都是跨界学习的高手。
反观日本,企业为了留住熟练工人普遍实行了终身雇佣制。在“年功序列制”下,工龄越长,工资越高。年轻人更愿意在大公司里安稳度日,不愿冒风险创业。
日本很强调匠人精神,但精益求精、自我超越,只是匠人精神的正面,如果只会闷头干活、固步自封,那就跌入了反面。
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老龄化也在拖累日本制造业的创新力。在一个年轻人比例越来越少的社会中,创造力指数肯定是逐渐下滑的。
日本制造业有种“吃老本”的感觉,但老本的底子越来越薄,传统竞争力被周边国家蚕食。
今天,中国制造业已经不只是停留在做衣服、造鞋等简单工艺,一个接一个的制造业神话不断涌现:高铁、大飞机、量子卫星、载人航天、航空母舰……
中国制造业,已经从中国制造走向了中国创造,甚至是中国创新。
刚刚发布的华为mate10手机,不论是在硬件性能还是在系统创新上,都足以和苹果、三星旗舰手机相抗衡,而且价格还很亲民。
华为还以自主知识产权,参与了国际5G标准的制定。它从默默无闻的品牌,到国内家喻户晓,再到畅销世界的品牌。
华为的例子足以证明,中国制造已经由数量向质量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转身。并且从成本和技术、质量,三方面对日本制造业巨塔形成了全方位的挑战。
日本制造业在原来“高光环”的陶醉下,放慢了自我创新的角度,到发现时已经来不及。再加上失去20年的重创,以及全球经济的低迷,日本制造业举步维艰,造假也许只是为了生存下去。
但历史已经反复证明,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持续创新,本都守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