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阅读好友推荐的一篇好文—大器晚成者“INFP”,读完感觉意犹未尽,又重新细品一遍,有种想要穿越文字拥抱作者的冲动。
看到“INFP”这个词,虽然不确切知晓这个词的含义,但猜测它与“高敏感”“纠结”等词有关。为此,我百度了一下。
作者在文中陈述了“INFP”者的种种特征,我逐条中招。
一、喜欢自我探索。
曾记得和好友出差,她看我随身携带心理学书籍,不解地问:“你怎么那么喜欢看心理学书,我都不敢看,感觉一看就对号入座,觉得自己有毛病。”我笑着说:“看心理学书,就像站出来看“自己”一样,有意思!有时也像在与一位好朋友在聊天,很放松!”看心理学书,是自我探索的一种途径,也是我放松的一种方式,紧张工作之余,陪伴孩子学习的间隙,我都会拿起一本心理学书,静静品读,感受那种“文字写到心里”的被理解的感受。
二、哲学家人格,喜欢探寻生活的意义。
大学期间,曾经的男朋友现在的老公与我探讨过一个问题:“你愿意当个痛苦的哲学家还是快乐的猪?”还没等我回答,他说:“我觉得你是个痛苦的哲学家。”“所以,我才要找个快乐的猪!”我笑着说。没错,我喜欢深度思考一些问题,总是探寻生活的意义,对于一些浅薄的东西总有些“不屑一顾”,对于老公看“跑男”哈哈大笑总是不由得“鄙夷”。
不过,对于这种深刻的“活法”的意义,我也反思和怀疑,这样的“深刻”可能会阻碍自己对于“小美好”“小确幸”的感知,近些年,我有意识地感知“绿草”的蓬勃生机,春风拂面的温柔,老公放肆大笑的纯真,从生活点滴中感知美好。“探寻生活的意义”这样深刻的话题与“感受生活中的小确幸”并不冲突,用心感知生活中的小美好,同时执著追求自己生命的意义。
三、内心戏十足,高敏感,想太多,自卑又骄傲,活得拧巴。
过去的我脑海里总是有太多声音,上演很多戏码,有时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一个表情琢磨反思,很多事儿都百般考虑,唯恐出错,有时听到别人的批评,会全盘否定自己,心中永远有个严苛的批评者,无情地鞭挞自己。
近些年的心理学学习,我学会了跟那个“超我”对话,提醒他看到“本我”的不容易;我学会了跟那个“本我”说话,告诉他“没关系”“慢慢来”。
四、不喜欢复杂的人际关系
对于人际关系,我发自内心深处的“怵”,记得儿时总被父母批评“没眼色”,见了长辈“嘴不甜”“不会 说”。但我真得不会啊,以前的我要求自己改变,学会“察言观色”“左右逢源”,现在的自己干脆利落的放弃这个“无理”的要求,在做到必要的基本的礼仪之外,我允许自己“保持沉默”,不再勉强自己。而且对于需要自己费心费力去维持的关系,果断“断舍离”。
五、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的差距
“真正走上社会的INFP,面临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才算迎来最大的挑战”,当我读到这句话时,我如梦初醒,明白为什么在职业生涯中我曾蹉跎那么多宝贵的光阴。2005年,我踏上讲台,开启职业生涯,学校管理的粗暴,教研活动的虚假,都让我厌倦,我渴望在一个“目标明确、积极向上、勤勉努力、团结合作”的团队中工作,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太大,当时的我选择了“抱怨”和“逃避”,也曾用“别人不都是这样过”的理由来麻痹自己,但诚如作者所说,“我到底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十年后我究竟要活成什么样的人?”这些来自灵魂深处的声音无数次地敲打我,让我无法视而不见。这些声音、这些内心向上的力量让我慢慢行动起来,我由“抱怨”转变为思考“我能做些什么”,把那个宏大的目标放在心里深处,开始聚焦“微行动”,一个视频的妙用、一个课堂问题的恰当设置、一道习题的改编,一篇教学反思的总结,一篇文章的“产出”,这些微小的行动在逐步筑起我的“自信”,虽然慢,但行走在实现理想的征途中,我感到充实而安心。
作者说:INFP者很容易走向两个极端,有可能消极厌世,无所事事,陷入无尽的空想中;也有可能积极进取,将梦想付诸于实践,到达人生的巅峰。曾经的我是前者,后来慢慢转变成后者,我不敢奢望我能达到人生的巅峰,只是那种“行走在梦想实现的征途”中的踏实感就让我获得幸福和惬意。
品读这篇好文,朴实的文字、真挚的情感深深打动我,让我不禁也想写点什么,本想写个心得,写完却发现梳理了自己的心路成长过程,从中看到一个纠结拧巴空虚无力的“INFP”者正在慢慢转变为一个“目标清晰关注当下有行动力的”“INFP”者,此刻,我轻轻对那个严苛的“超我”说:“你一定看到了我正在慢慢改变和进步,允许我慢一点”,对那个奋力拼搏的“本我”说:“你真不错!”一种别样的感觉涌上心头,几欲落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