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直觉,大家可能会说:做事要仔细,千万别凭直觉。听起来直觉太不靠谱,万般不妥。
没错,很多事也确实不能凭直觉,比如说许多跟数字有关,需要核算的事宜,比如理财投资,财务工作,数据统计等。此外还有些影响因素多,比较复杂、逻辑性强的事情等,都不能靠直觉去判断。
有一些事看似可以凭肉眼、凭经验就可以判断,这个时候你的直觉如果依赖的就是感官,直觉就可能变成“错觉”。
比如,下图中有一条横线和一条竖线,比较两条线的长短。
如果你仅凭视觉习惯,直觉会告诉你:竖线更长。但是如果你知道人类的横向视角强于纵向视角,直觉可能会告诉你:没那么简单,可能一样长,也可能横线更长。事实上,竖线确实没有更长,它们一样长。知道真相的你,直觉肯定会这么说:眼见不一定为实。
同样一件事,同一个人具备不同经验基础时的直觉是不同的。
新添了小生命的家庭里,宝妈天天在家里带孩子,而宝爸平时忙于上班跟宝宝待在一起时间少。周末一同在家时,宝爸听到宝宝哭,下意识就喊宝妈来喂奶,他以为宝宝饿了。饿确实是小宝宝可能哭的原因之一。但是宝妈凭自己的直觉告诉宝爸:帮宝宝换尿不湿。最后,宝爸照宝妈的提醒发现宝宝的尿不湿确实很沉,换过以后宝宝又舒服地睡着了。宝爸对宝妈佩服不已。宝妈这样说:奶刚喂过不久,还没到宝宝的饭点,尿不湿倒是一夜没换了。
同样的事,不同人的直觉也会有所不同,因为他们的经验不同。
直觉,不只是直觉,不是去瞎猜。它让我们对一件事下意识就有了判断,是因为我们平时积累了一些判断的经验和能力。
比如,刚入职的时候,看到坐不住孩子我觉得这孩子很顽皮,没耐心。但是当工作积累到一定经验,对幼儿年龄特点和阶段特征有了比较清晰的认知时,再碰到上课坐不住的孩子,直觉判断:很可能指向我自己,是不是我的站位遮挡了孩子观看PPT的视线,也或者是活动的形式未能做到动静交替,更或者是未能给孩子充分表达的机会,所以才坐不住。在更具体的情境里,我的直觉也更具体更有指向,然后我可以根据我的直觉去调整。
在我的工作当中,由于教育经验、专业知识及对幼儿解读能力的影响,对于幼儿身上发生的同样类型的行为我们在不同时期会有不一样的直觉和解读。
又比如,小医生买了蛋糕跑到娃娃家去,最后医院里一个人也没有。照以前的经验,这时候老师就要去介入了:小医院怎么可以没有人。但是如果能充分尊重“幼儿的自主游戏愿望”,而此时幼儿的游戏行为也无消极因素的情况下,我们的直觉就会告诉我们:千万别干扰,一会儿游戏情节肯定更有趣。直觉真的很准,接下来孩子们自己生成了一系列有趣的游戏情节,角色间的互动明显超出《纲要》中所说明的小班段游戏水平。
这样的直觉能帮助我们成事。
你碰到过总是仰着头眼睛闭起来哭的孩子吗?
如果你碰到过,是不是会发现:这样的孩子一哭就很难停下来,往往这个时候越劝越哭得响。
这种情况通常都发生在刚入园的时候。带第一届小班的时候,碰到过这样的孩子,一开始忙着去安抚,谁曾想越哭越响,比之前哭得更厉害,但是你不去搭理的时候,那孩子哭声就平缓很多,虽然依然没停。当时只是简单认为这孩子可能分离焦虑得厉害。还没发现这是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我当时的搭班就向我传授她的经验:这样的孩子往往就是一哭很难停,需要让ta发泄个够。接下来再碰到这样的孩子时,发现还真是这么回事,这个时候我也就有点经验了,知道安抚可能不起作用,就用转移注意力的办法,比如说:到户外玩滑滑梯,跳小蹦床,走小木桩等那些好玩又容易吸引孩子的游戏。
借助别人的直觉让我们少跑了一些弯路。
不管是谁的直觉,都不仅仅是简单的主观臆断,而是建立在一定经验基础和能力上的判断,通常都是经过事实的检验。
所以,你的直觉灵不灵,不妨问问自己,问问你的过往,问问你的直觉有哪些能力和经验背书。
偷偷告诉你,我的直觉告诉我:你可以给我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