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件事的开端都是艰难的,阿里云也一样。
王坚一直有着强烈的技术自主情结。他是一个航空航天迷,常常会给手下讲,过去没有办法造自己的大飞机的日子。
2008年10月,王坚给云计算平台起名“飞天”,源自中国神话中的形象,同时也意味深长。
简单形容一下,阿里云的飞天计划,相当于做一个发动机,有了动力,其他的再慢慢做。
但当时时间紧迫,王坚带着兄弟们同时做两件事:一边制造发动机,一边为阿里的主营业务淘宝网顺便造一个整车出来。
于是,2009年春节都没放假,阿里云的工程师们早早就开工了,在北京上地的汇众大厦203,“取暖全靠抖,加热全靠搓手”的办公室里,工程师们敲出了“飞天”的第一行代码。
阿里云最早的办公室,但是门口也没个牌子。直到半年后他们搬出大厦,保安都不知道这帮神神叨叨的人究竟是干什么的。
每天,工程师们除了噼里啪啦写代码,还得顺便“荒岛求生”——自己订水、买垃圾桶、修桌椅板凳、修无线网,连茶叶和咖啡都是从自己家带来的。
当时公司环境有限,写代码的地方隔壁就是测试系统的服务器,所以夏天时候就像一个大火炉,大厦的空调不行,还没到七月份,程序员就热得撑不住了。
为了降温,每天上午他们都叫冰场送两大块冰来。
在2010年到2012年,阿里云却迎来最艰难的三年,从0到1的长征路上,大家都遇到了瓶颈,但都不知道该往哪里去。
国外不告诉你,国内就只有阿里云在坚持做“云计算”,内外质疑声音不断。
一般来说,三年时间足够判断一件事情到底靠不靠谱。所以,2012年人们几乎已经认定了阿里云不可能做出一套云计算系统了。
阿里云的满弓、李超、飞天总架构师唐洪、林晨曦等元老每天都是低着头上班。
当时,阿里云内外交困,组织了一场员工和客户共同参与的“共创会”。
王坚把每年一度的阿里云“飞天奖”颁给了全体员工,颁奖词是一句略带悲情的话——“坚持就是伟大”。
然后就出现了“王坚哭了”的那一幕。
在 2012 年的阿里云年会上,王坚走上台,他紧紧攥着话筒,几次抬眼望向远处,几次欲言又止,最终泣不成声。
这个曾经扬言要用一己之力把中国云计算镌刻在世界科技史上的“疯子”,就那样孤零零站在原地,面对台下黑压压的一群错愕的人。
这是阿里云故事里最为人所知的一个细节,也是不苟言笑的程序员王坚给大家最深的印象。
但很少有人记得,王坚一边哭,一边说了什么。
他说:“这两年我挨的骂甚至比我一辈子挨的骂还多。但是,我不后悔。只是,我上台之前看到几位同事,他们以前在阿里云,现在不在阿里云了…”
眼看阿里云成立就要满五年了,集团里却风言风语地传着“阿里云要被撤掉”的消息。
某一天,马云突然召集阿里集团高管开会,所有业务部门的负责人都估计是马云要宣布关掉阿里云的消息,于是纷纷带上自己的技术负责人参会,准备一声令下,就瓜分阿里云的技术人才。
幸运的是,马云选择相信了他。
马云说:“博士的不足大家都知道,但博士了不起的地方,估计很少有人知道。假如10年前我们就有了博士,今天阿里的技术可能会不一样。”并许诺:一年投10亿,坚持10年也要做成这件事。
2013年是云计算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云计算热潮刚刚兴起。
也就是2013年,王坚和团队一起,把5000台机器,组成像一台机器一样来用,让它们同时去完成一件事情。
那年阿里云发布了飞天5K集群(你可以把它理解成5000台机器合成一台来用),这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家对外提供5K云计算服务能力的公司。外界慢慢对阿里云有一些认可,阿里云慢慢的获得了外界的一些支持和谅解。
一开始,阿里云能够提供稳定服务的证明,是2012年的双11,阿里云跌跌撞撞地扛住了百万次的高并发;
2013年双11,350亿的成交数字,80%的交易都是通过云端搭建的“聚石塔”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