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底,我做了半年总结。发现最大问题还是忘性比记性大,看过的书,记不住的内容有大半了。记得之前,我还看了些有关记忆的知识,当时频频点头称是。没想到,现实打得我脸疼。
大脑天生擅长自我安慰。这不,我刚想哭会儿。它就跳出来说:“丢得又不远,回头找找,还是能找回来多半的”。嗯,有道理,还的有行动!说干就干,咱可是行动派!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所以,就先从了解记忆是什么开始吧。
记忆既包括储存信息的过程也包括信息储存的位置(工作记忆或长期记忆)。
当下比较普遍认可的记忆观点是双重储存模型。它将记忆分为三种成分:感觉登记,工作记忆,长时记忆。
那么,这三种成分干啥用的?
感觉登记就是我们从环境中接收到的信息。它容量很大,但保留时间很短。就像拍照准备按下快门的那一刻,捕捉到很多信息,但能保存下来放进工作记忆区域的很少。
在感觉登记中,注意力若是将,焦点定格在某一点,那这一信息就会加入到工作记忆。仔细想一下,你的学习,你看的书是否具有抓住眼球的特性?抑或仅是与你自身相关性高呢?有趣,新颖性,个人重要性,不一致性,情绪等,这些都是引起注意的关键因素。懂的这些,你可不要再那么轻易地被带偏了,还说别人收割了你的注意力。
工作记忆是短时存放和加工信息的地方。它既能处理感觉登记中的信息,也可以调取长期记忆中的信息来辅助加工新信息。
由于工作记忆的小容量,所以,我们总是看了后面忘了前面。尤其面对一些难啃的书籍,需要认知加工的信息太多,而储存信息的容量就会减少,导致边看边忘。你肯定也发现了,当你看第二遍的时候,感觉就好太多了。
信息从感觉登记到工作记忆只需要注意力就够了。但是,要从工作记忆到长期记忆可就缓慢了,*信息必须要经过深入加工,新旧知识相互联系,才有可能储存进长期记忆系统。
朱光潜先生说:知识是有生命的,就像吃进来的东西要经过消化吸收,才能供你生长。
为什么储存知识到长时记忆很难?
回到开始的问题,看了很多书,但是记住的不多,这是为什么呢.
《学习心理学》从认知因素和行为因素两大方面给予解答。
认知方面
说到底,还是工作记忆容量有限惹的祸。虽然每个人的空间大小不一样,但一样的是,当认知加工占了太多的空间,那么用于储存和回忆信息的容量就变少了。信息得不到深加工就储存不到长时记忆。
当然了,如果你的先前知识足够多,也就是具备与当下学习内容的相关知识很多。那么新知识很容易就嫁接到先前知识上。而若没有相关背景知识,有再多学习技巧也很难用得上。
行为方面
尤其是学习一些程序性知识,如果不亲身练习,那些具体步骤很容易就和你说拜拜。知行合一很重要,即时反馈也很重要。
如何促进存储过程?
既然,认知和行为两方面影响了长时记忆有效存储。我们就要着手从这两方面解决问题了。
每个人的工作记忆空间没法扩容。但是信息可以合并啊,《学习之道》这本书就提出了组块的概念。就是把一些零散的知识点,按照相关意义组合一起,方便记忆。比如:nudresnatidgn,和understanding.这两组字母,第二组是不看一眼就记住了,当然前提条件是你的先前知识里有这个单词。
也可以用类比的方式,把新学的知识和已知相似概念和情景联系起来,最好能和自身相关经验相联系。
还有种重要的方法-视觉化。相比较文字材料,人们更容易记住图片材料。
知行合一,知道还要做到。有效策略不在多,在于亲历练习。唯有不断的重复和练习多种方法的应用,最终收获的不只是记忆,更重要的是把这种思考过程“自动化”为习惯。
最近很喜欢看朱光潜先生的作品,引用一句话做结尾。“问题才真正是学问生长的萌芽,有了问题就有了兴趣,下功夫才有目的,不至于泛滥无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