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墙四面开,窗前小月来。
元宵节,作为春节后的第一个小节日,它的意义在于,过了十五才算把这个春节真正给过完了。
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元夕、灯夕,既是一个独立的节日,也是中国年的组成部分。作为春节结束的压轴大戏,有着观灯彩、猜灯谜、放烟花、闹社火、吃元宵、走百病、拜紫姑、碾蝗虫、祭蚕神、听香、送灯和偷菜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汉族传统的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据说是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在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襄的耳中,刘襄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及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决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其他的来源有上古的“火把节”、道家的“三元说”和佛教说等。总之,是为了迎接并庆祝春天的到来,并借此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南北方由于地域的不同,元宵节的风俗习惯也不同,在食物上最大的区别就是: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
汤圆
汤圆的做法类似包饺子。先把糯米粉加水和成团,放置几小时让它“醒”透。然后把做馅的各种原料拌匀放在大碗里备用(不须像做元宵那样切成小块)。
包汤圆的过程也像饺子,湿糯米粉粘性极强,只能用手揪一小团湿面,挤压成圆片形状。用筷子(或薄竹片状的工具)挑一团馅放在糯米片上,再用双手边转边收口做成汤团。
元宵
取一个较大、较深的容器,另需要一盆清水,一个漏网,容器里放入糥米粉,放入团成小球的黑芝麻馅。摇晃盆,使馅均匀的沾满糯米粉,放入漏网中,浸入清水三秒后拿出,继续放入粉中滚圆。
此步重复大概八至十次,滚好的元宵表面会有小裂纹,可手沾清水粘一下再沾些粉即可。滚好的元宵体积大概是馅料的两倍大。
两者的区别
1、汤圆用的是湿糯米粉(煮之前是粘的),元宵用的是干糯米粉(煮之前是干的)
2、汤圆是以皮为主体包出来的(就是先做好皮然后往里塞馅),元宵是以馅为主体(先切好馅儿然后裹上糯米粉)
3、汤圆馅水份比较大,元宵馅水分少。
4、元宵馅多为甜馅,将各种果仁、蜜饯,加糖加粉拌制后,切成手指尖大小的方块。汤圆馅或拌制或炒制,甜咸荤素均有,馅比较细软。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元宵和汤圆,由于都是糯米所做,所以对于消化功能不好的人来说,最好不吃或少吃,一顿吃三个就好。
除了食物上的差异,在闹元宵的活动上也是各有千秋。
记得以前县城里正月十五都会闹元宵,比如挂花灯,这是老家欢庆元宵节必备的一种形式。每逢元宵佳节来临之时,县城里家家户户都挂起各式各样的灯,夜晚降临后,远远望去,巷子里张灯结彩五颜六色,将整个县城装扮的富丽辉煌。
文艺踩街,堪称民间文化化妆大游行。来自各乡、镇和村的民间艺术团体们,发挥着各自的智慧,有表演踩高跷的,有敲锣打鼓的,也有跳舞的等,走走停停,向观众传递着节日的喜庆。
而在苏州,步行街如山塘街,古镇如周庄和一些标志性建筑周围等,也会有热闹非凡的民俗庙会,炫彩夺目的宫廷灯和各式各样的灯谜会。行人来来往往,欢声笑语不断。
有关的诗词
1、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 元夕》(宋)辛弃疾
2、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生查子 元夕 》(宋)欧阳修
写元宵的诗词还有很多,这些诗词为佳节增添了浓厚的艺术色彩,也为后世留下了美丽的艺术瑰宝。
十五闹元宵,圆月上眉梢。有时间就陪家人出去逛逛,享受春节余温的火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