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但行前路,无问西东”,此举实际上能够引导我们通往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因此,“不知去往何处”恰恰是信息收集器的运行方式、寻宝者的探宝方式、收集踏脚石的方式、通往任何地方的正确道路,是通往未来的途径。“不知前路通往何方”,才是人类能创造伟大事物的原因。
确实有一群创新者,已经在某种程度上看穿了目标的欺骗性。对于艺术家和设计师而言,一个想法的背后的理念,往往比其目标(如果存在目标的话)更重要。艺术往往更关注创造性的探索,而不是为了满足一个特定的具体目标。随便询问一位艺术家,他就会告诉你,在艺术创作中跟随灵感的曲折小径前进,比致力于画出下一幅《蒙娜丽莎》更好。
没有艺术家在一开始就试图预测未来的变化,从而确定或计划自己应该创造出怎样的杰作。不管可能带来什么结果,每一项艺术创新都有其自身的意义。与此同时,引领人们前往更新颖领域的潜力,往往是有效创新的标志。表现主义之所以引人入胜,并不只是因为独特的绘画风格,而是因为它同样创造了通往未来的可能性。
2001年,本书的另一位作者肯访问了著名的罗德岛设计学院(RISD),在谈到“目标对创造力的危害”这一问题时,他惊讶地发现,许多年轻的艺术生不知道如何阐述他们最喜欢的艺术项目。一位学生喜欢用斧头敲打金属表面,然后将其扔在海滩上任由咸水浸泡生锈。这位学生表示,当人们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时,他总是不知道如何回答。当被要求解释艺术创作背后的目的时,即使是艺术家也会倍感压力。
在创作的目标这一问题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普遍的假设:必然存在一个目标,为人们从事特定的创作行为提供理由。令肯感到惊讶的是,许多艺术专业的学生告诉他,在听完他(关于本书的主题和理念)的讲座之后,他们在解释创作目标时遇到的麻烦,曾因为无法给出解释而产生的不安全感和怀疑,都讲得通了——因为最伟大的探索,是没有目标的。他们不再需要解释,为什么自己要拿着斧头去凿砍金属并使其生锈,因为其结果是美丽和发人深省的。这种艺术品的价值不能只看先前表面上的暴力行径和破坏金属面层的做法,还在于它在未来可能激发的全新的相关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