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巫一定得死》这本书原是南明网师《童书共读》课程的必读书。
以前曾隔三差五地翻阅,但一直没能读完。所以,虽然感觉不错,但印象并不怎么深刻。
今天一整天,从头读到尾,一气呵成。
由于内容多,读得细,熬夜才看完,但越读越喜欢,尤其喜欢作者对童话的剖析与解读,似乎比童话本身还有魔力,以至于我废寝忘食,爱不释手。
作者谢尔登.卡什丹是美国马萨诸塞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他现在与妻子住在魔法森林旁的一栋小木屋里。这不就是想象中的童话王国吗?的确,从本书来看,卡什丹非常喜欢童话、了解童话,并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对童话进行了最好的解读。
首先,什么是童话?
童话原本是成人的娱乐消遣,数目众多,内容繁多,主题也有许多负面影响。直到19世纪,童话才变成儿童文学。这得益于走村串户的小贩们。他们为了多挣钱,就卖一些大幅改写的民间故事、传说和童话故事,内容经过简化,通俗易懂,很吸引小读者。
在改编故事的过程中,格林兄弟做出了很大贡献,搜集、整理并按照儿童心理进行了修改,保留了其魔法与冒险的情节,使之成为儿童文学,并广泛流传,持久不衰。
其次,童话为什么具有不可抗拒的魔力?持久不衰的魅力背后隐藏了什么?
起初,因为故事中有神奇、魔幻的冒险情节,孩子一看就会喜欢。但童话魅力持久不衰,则是因为它帮助孩子处理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内心冲突,无形中塑造了自身的性格。也就是说,童话能够塑造孩子的性格。
作者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剖析,童话就是“儿童心理剧”。因为童话奇幻冒险的情节背后,反映的却是人内心挣扎的写实剧。作者归纳出诸多童话故事的内容,主要有虚荣、贪吃、嫉妒、欺骗、色欲、贪婪、懒惰等主题,作者将其称为“童年的七宗罪”。
作者认为,这些童话故事情节中的主角或恶角(女巫)所“引发”的七宗罪就代表孩子内心邪恶的自我,即“女巫”,代表内心的弱点、缺陷等,也是孩子努力抗拒的天性。在奇幻与冒险的情节中,通过角色自居,儿童将直面内心的冲突与挣扎,这些“坏的自我”与“好的自我”相对抗,对抗的结果当然内心的“正义”一定战胜“邪恶”。
所以,女巫一定得死!
这就意味着自我中的正面力量获胜。孩子的心理冲突也在阅读童话的过程中,得到合理的释放,心灵和道德得到成长。
童话如何塑造孩子的性格?
童话故事能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心灵的舞台,用以演练内心的冲突。孩子在聆听故事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进行“角色自居”,把自己内心各部分投射到故事中不同角色身上,在各个角色身上“存放”内心对立的各种特质,如内心缺陷等,完成一次心灵深处的探索。故事中奇幻冒险的情节可以看做孩子内心探索自我的旅程,可分为四段:跨越——遭遇——征服——欢庆。
1.跨越,指进入一个未知领域,面临一个困境。传达的信息是,一个人必须经由探索、实验与冒险,这样才能获得心理成长。
2.遭遇,指经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要经受一些苛刻的考验。其实,所遇到的敌人就是我们自己,是那些内心阴暗的自我,也即心魔,心生,则种种魔生。
3.征服,内心深处的对抗中,正义必胜,女巫一定得死。从而克服邪恶的自我,结束内心的挣扎,心灵得以净化,自我因之完善。
4.欢庆,如,从此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重获安全,正义获胜,重燃希望,到达旅途终点,逐渐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遇到最好的自己”。
总之,在听(读)童话故事的过程中,通过角色自居,儿童结束了内心深处的挣扎,不断完善自我,重塑了自身的性格。
作者不仅从心理学和对童话故事的剖析,还从教育的角度提出了具体建议,教给父母学会如何给孩子讲故事,如何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巧妙地提问,抓住故事的核心主题,设计关键问题,对孩子进行询问,多问是什么,为什么,如果是你该怎么样等等,引领孩子进行角色自居,让孩子内心进行关于正义与邪恶的操练,在正负力量对抗的过程中,完成内心的净化。
总之,作为心理学家和大学教授,作者尽力教给你怎么讲故事,做个会讲故事的家长,通过给孩子讲故事,不着痕迹地重塑和完善孩子的性格。
读完本文,内心通透。
再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会着重于从心理层面进行赏析,并引领孩子通过角色自己,挣脱内心内心冲突,完成性格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