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的历史都不好讲,一个原因是距离现在比较近,史料留存很丰富,史料多了不好吗?也好也不好,比如同一个历史事件,有很多同时代的人站在各自的立场去记载、评论,到底原貌是什么?反而不容易知道了。还有个原因是今天看待明清两朝的观点非常分裂,有很多“明粉清粉”,也有很多“明黑清黑”,这就是看待问题角度不同导致的。
明粉认为明朝是中国古代王朝国力最鼎盛的时代(包括清朝前中期),在当时的世界是第一大国。清粉主要的主张是清朝对中国疆域版图的贡献非常大,基本上奠定了今天的国土,后面我们讲到清朝时会说。这些主张是有很多数据支撑的,都有道理,但我不打算从这个角度讲。
摆出好多证据,证明我们国家当年多么厉害,听起来当然很爽,但这个逻辑解释不了清末中国几乎亡国的历史。明朝的时候日本还是中国的属国,到了清末已经可以参与瓜分中国。面对这个惨状,自夸我们“祖上曾经阔过”有什么意义呢?
读历史就是要研究历史的趋势,比如讲汉唐的时候,赞誉多过批评,因为那时的中国不仅国力强,而且制度、文化也走在世界的前列。讲到明清,我的态度主要是批评,因为虽然国力仍然强,却只是吃老本而已,传统制度的问题越来越多,从促进发展变成阻碍发展了。反观西方国家,正在制度上、文化上出现巨大革新,虽然国力相对还不强大,但西方将要超越东方的趋势已经出现了。今天讲明清的历史,就要讲这种趋势是怎么来的,才更有意义。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第三个皇帝明成祖朱棣(dì)时候的事。朱元璋实行海禁政策,不主张出海,而朱棣则放松了海禁,派遣郑和出海。朱棣其实并没有违背父亲的旨意,他派郑和出海,目的并不是提倡通商(当然客观上打通了海上商路),而是展示大国威仪和他本人的权威,让沿途的国家派人来中国向他朝贡。
朱元璋传位并不是朱棣,而是孙子朱允炆,朱棣起兵打败了侄子,自己做了皇帝,有一种说法,朱允炆逃到了南洋,郑和出海的目的是为了搜寻朱允炆的下落。这个说法还没有足够证据,我们不采纳。
郑和是一位传奇人物,他本姓马,远祖可能是阿拉伯人或新疆维吾尔的回教徒,随忽必烈征服大理,因而定居在云南。明将沐英收复云南,郑和还是幼童,作了明军的俘虏,送进宫中当小宦官,被派在北京的燕王(朱棣)府之中服役。朱棣很喜欢他,于即位以后赐他姓郑,赐他做了正四品的官员。郑和本人确实也很有能力,把远洋航海这件艰难的任务完成的很好。
所谓下西洋,可不是今天的大西洋,上面的地图,右下方有一个大岛叫浡泥,这个岛以西的海洋就是郑和下的西洋。郑和有确切记载的出海记录有七次,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郑和的船队极为壮观,有两百多艘各式船只组成,载有两万多名士兵,郑和乘坐的旗舰称为宝船,据说甲板有一百多米长,比一个足球场还大,如果是真的话,要到1900年以后才会出现比它大的船。可能这个尺寸有夸张,但宝船在当时的西洋上肯定是没有对手的。
面对这样的船队,西洋各国无不折服,朱棣的目的完全达到了,来朝贡的海外国家增加了很多。最典型的是浡泥国国王,他来朝贡期间死在了中国,按他的遗愿,要埋葬在“中华上国”,今天浡泥国王墓还是南京的一个景点。从这个例子可见明朝当时的地位。
一般认为欧洲崛起的标志是从西班牙开始的大航海时代,而郑和下西洋比他们早了半个多世纪,这也是中国人说起明代历史最津津乐道的事。可是欧洲在大航海时代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迅速确立了海上霸主地位,而郑和下西洋却在中国古代史上成为绝响。郑和死后不久,明朝再次海禁,七次远航的档案资料也被大臣以“奢侈浪费”为由给毁掉了,明朝失去了一次面向海洋发展的机遇。
郑和下西洋从轰轰烈烈到销声匿迹,其根本原因在于明朝始终奉行的是保守、内向的国策,他们出海的目的不是拓展贸易(否则不会以耗费太多收入太少而终止出海),而是宣扬大国威严,目的达到,就可以鸣金收兵啦。而欧洲人的出海,目的是赤裸裸的寻求财富,寻求资源,需求新的贸易路线,是以一种完全开放的目的出海。
对比东西方的这段历史,不一定说谁优谁劣,但从中确实能看出西方后来逐渐赶超并碾压东方的原因所在——保守和开放的区别。
但是把眼光再放远一些,我们还会有更多的认识。西方大航海时代以开放而“成功”,是建立在侵略、奴役的基础上的。中国的对外交往,从商周以来,就一直是以德慕化、怀柔远人,明清以来,这个做法显得“呆板”、不合时宜,但在今天的世界,和平发展、和谐相处、以德服人不是值得肯定和发扬的对外政策吗?反思明清走进历史三峡的教训,不一定是要把传统一概抛弃,而是要增加我们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