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孩子放学的时候,有两个男销售在幼儿园门口推销订购鲜羊奶,“姐,要不要买羊奶?”我匆匆看了一眼,没有搭理。
随后走过一对母女,小女孩穿着白雪公主的裙子,销售殷勤地打招呼:“小姑娘,裙子好漂亮哦!要不要买羊奶?”母女俩笑盈盈地看过去,多瞄了两秒,也走了。
不一会,路过鲜羊奶摊前的家长和小孩越来越多了,但是大家几乎都无视他的存在。按理说在学校门口进行销售,面对的是潜在用户群体,怎么就卖不动呢?
这个问题的本质是,幼儿园门口流量虽大,但是存量少。打个比方,水库放闸门,鱼儿顺流而下。如果你着急着一个个去抓,抓住这个,漏掉那个,最后没抓几条鱼,发现其他鱼儿都跑了。
其次,顾客不可能在几分钟内完成成交。一个陌生用户从注意到你的产品,到感兴趣成为潜在消费者,再到有冲动购买,然后真的行动成为消费者,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那要怎么办呢?
在《5分钟商学院实战》里提到了AIDA模型:注意(Attention)、兴趣(Interest)、愿望(Desire)和行动(Action)。
首先要吸引顾客的注意力,把人群吸引到摊位前来。
比如利用小恩小惠,买几斤糖果在学校门口发给小孩子,顺便夹一张宣传单;或者加微信领取气球等等。只要加了孩子父母的微信,就好比织了张渔网,渔网就是一个缓冲器。
其次进行微信营销,让顾客对鲜羊奶感兴趣。
很多家长习惯了给孩子买牛奶,孩子也习惯喝牛奶,对羊奶的接受程度不高。通过微信可以很好的普及鲜羊奶的好处,加强消费者对羊奶的认知。等消费者打动了某个“阀值”的开关,就会走向下一步。
然后是激发渴望,满足内在需求。
当消费者愿意和销售微信互动,开始询问价格和产品的时候,内心里已经有了对产品的渴望,这个渴望可能是孩子喝羊奶免疫力更好,妈妈喝了更年轻漂亮,老人喝了预防高血压等等。靠销售的三寸不烂之舌了…
最后是临门一脚,促进成交。
在顾客决定付钱的那一刻,心理的天平一定进行了倾斜。在天平的两边,一边是要掏出的价格,一边是可以收获的价值。如果顾客犹豫,说明价值筹码没传达到位,可以额外添加一些筹码,比如折扣、赠品、额外服务等等。
销售成交都有一个过程,但有时候我们有个误区,认为过程只是时间的拉长,一切都会顺其自然水到渠成。但其实过程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通关游戏,它不是平铺的直路,而是陡峭的山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