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留恋城市,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从事组织工作的20多年间,朱治国同志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扎基层一线,大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推动青海省4100多个行政村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让党旗在一线高高飘扬。广大干部应当向榜样致敬,积极对标对表,把根扎入基层,将心贴近民众,当让群众暖心的忠诚干部。
身入基层,才能精准施策。总书记曾强调:“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听真话、察真情,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到基层去,多走多听”是朱治国同志对人民的承诺。从基层党建考核到干部考察,从村“两委”报酬调整调研到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从基层换届选举到党员教育培训,“全省4149个村庄,已走完一大半”。实践才能出真知,党员干部不到基层一线与群众接触、交流,仅仅依靠逻辑推导或者纸面汇报终究看不清问题的实质。只有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到群众中去,多和群众同坐一条板凳,主动同群众“零距离”“掏心窝子”,才能全面掌握真实的第一手资料,科学谋划,精准施策,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切最现实的问题。
肩负责任,才能笃定前行。“经常看到他放在办公室来不及拿回家的行李,经常听到家人催他回家吃饭的电话,经常看到那盏似乎永远也不会熄灭的灯”每天马不停蹄地调研、座谈是朱治国生前最后两个月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权力越大,级别越高,责任越大。“时时在线、事事关心”是党员干部的职责要求,“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是党员干部赤子情怀。从“盖着一条破被子”的焦裕禄,到“绿了荒山白了头的”杨善洲,再到“每天准时去上班,从来不会准时回来”的朱治国,一代代共产党员把责任扛在肩上,把人民放在心里,让我们的事业一往无前。站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历史起点上,广大党员干部更加要强化责任意识,把责任扛在肩上,潜心笃行,到乡村振兴最前沿、经济发展最前端带头攻坚、砥砺作为。
直面难题,才能逢山开路。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难题是发展的瓶颈、全局的枢机,越是困难的问题,越是撬动发展全局的关键支点。党员干部作为事业的中坚,面对问题时的定力和作为,往往是群众观察认识干部、对干部建立信任的窗口。“少说‘干不了’,多想‘怎么干’。”这是朱治国同志面对全省村集体经济“破零”难题时的态度。工总书记也曾强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是应对当前复杂形势、完成艰巨任务的迫切需要,也是年轻干部成长的必然要求。党员干部应当学习朱治国同志“再难也要把事情办好”的劲头,直面矛盾、敢于碰硬,才能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变不可能为可能。
心系群众,才能不辱使命。寒冬缺氧,驱车千里,仍来往于数百个村社察实情。冰天雪地,眼镜结霜,仍赶赴灾情最严重的地区,与受灾百姓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朱治国同志为群众奔走的每一步“脚印”深刻地体现了他对老百姓的深厚感情。总书记曾指出,“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作为党员干部就是应始终把人民作为“源”和“本”,带着深厚感情深入基层,“把群众得实惠看作比自己涨工资还高兴的事”,常恤群众之苦,常解群众之困,办好每一件群众所思所盼的事情,才能当好群众的贴心人,才能真正不忘初心、不辱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