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阅读《中国哲学简史》第十六章、第十七章内容。第十六章是从大视野着眼,阐述了中国政治和哲学,与世界政治和哲学的关系。从中国的观点看,在国际政治的范围内,当代的世界史以及近几百年的世界史就像重演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史。封建时代人的行为受礼的约束,礼不仅约束个人行为,也约束各国行为。春秋时代是由《春秋》所包含的年代而得名,战国时代是由当时各国战争激烈而得名。今天各国政治用来维持国际和平的方法,与春秋战国时各国政治家试用过而未成功的方法相似。秦国的政策是“远交近攻”。从孔子时代,人们就开始考虑世界范围内的政治问题,《大学》里推崇“三纲领,八条目”,《荀子》中强调折中趋势,《庄子》中的《天下》里也提出了折中观点,它的全部真理就是“内圣外王之道”。另外两位历史学家司马谈和刘歆也谈到了折中主义。
第十七章讲的是董仲舒的政治和哲学观点,他将汉帝国理论化了,他的思想是阴阳家和儒家的混合。著名的考试制度就是从他的时代开始形成的,他主张以儒家经典作品为这些考试的基础。董仲舒认为宇宙由十种成分组成,信奉五行学说,认为四季变化来自阴阳的盛衰,四季循环是阴阳循环。社会伦理方面,他认为人发展人性必须遵循道德律,道德律是文明与文化的根本。从政治哲学上看,他认为社会上政治的过失必然表现为自然界的异常现象。历史哲学上分析,他认为朝代的更迭不是根据五德运行,而是根据“三统”的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