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遥远的村庄里,一个农夫和他的孙子相依为命。每天早晨,爷爷都很早起来,坐在厨房的餐桌旁认真的读书。有一天孙子问爷爷:“爷爷,我试着像你一样读那些书,可是我看不懂啊,而且就算看懂了,我也很快会忘记书中的内容。那么读书还有什么意义呢?”
爷爷没有说话,只是安静地转过身,把篮子里放着的煤球放进炉子里,然后对孙子说:“拿着这个煤篮子,到河边去,给我打一篮水回来。”
男孩儿立刻按照爷爷说的去做。可是,所有的水在他回到家之前都从篮子里流掉了。爷爷笑着对他说:“下次,你必须跑得快一点。”然后,又打发男孩到河边去取水。这次,男孩快速地奔跑到河边,但是水仍然在他到家之前就流光了。他气急败坏地向爷爷抱怨,说篮子打水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应该用水桶去打水。可爷爷说:“我不要你用水桶,只要你用篮子,你能做到吗?”男孩儿把爷爷的话当做对他的挑战,年轻气盛的他又一次拿着篮子奔跑到河边开始打水。每一次,他跑得都更快一点,但每一次,都无法用篮子打满水,带到爷爷面前。最后,男孩儿终于放弃了,对爷爷说:“你看,无论我跑得多快,都没有用!”“你觉得没用吗?”老人说:“你看看这个篮子。”男孩儿低头看了看他用来打水的篮子,然后,他第一次意识到,这个篮子已经变得不一样了。它已经从一个满是煤灰和污垢的脏篮子变成了一个从里到外干净如新的篮子了。
这是我在Quora上读到的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是为了回答一个问题:我读了很多书,但大多数都忘记了,那读书的意义何在?
相信一些朋友会有同样的疑问,我身边就有朋友这样问过我。通常,我不会给予直接的回复。因为读书原本是一件很私人化的东西。有人读书为了补充知识,有人读书为了娱乐消遣,也有人读书就是为了单纯的兴趣爱好。即使我十分喜爱读书,我也不能向任何人保证“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因为对我来说,读书就是生活中很普通、很正常的一部分,无关自我提升,无关改头换面,平凡,却不可缺少。心情好的时候读书,体会文字的乐趣;心情糟的时候读书,暂时逃离现实的桎梏。书籍如同一位忠实而沉默的朋友,从不指手画脚、批判指责,只是简单陪伴。即使忘却了,它也不会记仇。
但阅读带来的改变却又是真实的,而这一切也只在潜移默化中发生,悄然无息的甚至忘记了书籍的份量。最大的改变也许是对自己的认知。年少轻狂时,飞扬跋扈,闪耀青春,一心要拥有全世界。主观判断多于共情体谅。年岁增长,阅读增加,在书中看到各种各样的人生,千奇百怪的境遇,开始意识到自我的局限。在虚构的“非我”中看到真实的“我”。这个过程是漫长而隐秘的。醍醐灌顶之感少,迷茫焦虑时候多。直到有一天,谦卑的心破茧而出,开始明白,自己并非独一无二,天赋异禀。造物主眼中,人与人之间并非天壤之别。自己只是这广袤宇宙中的一棵芦苇,而这棵有思想的芦苇存在的意义则值得毕生的思索。
借着阅读,对自我的认知逐渐清晰、开阔。单薄的纸张,小小的文字,展开的是一个超乎想象的庞大世界。我们开始思考与他人的连接和关系,以及在一个又一个相互作用的圈子中自己的位置。书中的人物为我们提供了了解他人的素材。真实的人物、虚构的人物,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多棱镜。在每一个镜面反射出的光线中,我们学会了对人类的美善欣赏有加,对黑暗邪恶嗤之以鼻。我们学会了与身边的人和睦相处,以最真实的内心感知我们所爱之人的喜怒哀乐。在阅读中,我们被无限的想象力所驱动,不停地寻找人性的立足点,然后为自己的灵魂选择正确的出口。
阅读以它缓慢且柔软的力量一点一点改变着我们的思维和认知,让我们原本井底之蛙般的生活变得开阔,让我们对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新的开悟。就如同那河水清洗掉篮子上的污垢一样,让我们的心变得清洁、明朗。突如其来的改变可能是灾难,雷厉风行的改变可能是假相。只有这流水般,近乎沉默的改变,才植入人心,生根发芽。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变得更谦卑、更温柔、更勇敢,我们理智冷静,我们朴实无华,我们知晓世界不会因我们而停留一秒,却也甘愿为它的华光睁开双目、持续注视。
这,也许就是读书的意义。
希望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