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一位老同事突然来电,劈头盖脸提出一大堆问题,把我问懵了,经过一番询问,终于了解了个大概:他的孩子考取了留学机会,但是两夫妻却无法达成一致,爸爸主张尽早出去尽早适应,妈妈说孩子太小,高中毕业后再考虑。
我猜老同事来电,可能是要针对妈妈来我这里找点子弹,或许他感觉我女儿在国外5年了,肯定有不少有说服力的证据。所以,他的问题也大都围绕:国外教育如何?老师怎么样?考试是哪个序列?一听,就是国内的托付思维,难道优秀的学校就没有差学生啦?
我现在说这话有点马后炮,其实,当初我也只考虑了这些问题,现在就我这几年的经历,和打算或有意向送孩子留学的父母分享,孩子留学到底什么事最重要。
站在留学生的角度想想,一个孩子甫一出国,什么是摆在面前最现实的问题,会是学习吗?十个孩子九个半会告诉你是吃不惯,生活上的适应对一个孩子来讲,是第一关。事实上,衣食住行,都会牵扯孩子大量的精力。
女儿曾经给我讲过一件事,她刚到寄宿家庭,家长的建议尽早出门熟悉环境,不到十分钟,迷路了,她看哪个方向都象是回家的路,之后花了两个小时在漫山遍野的别墅丛中才找到回家的路,回家到身体极度疲惫,心情十分沮丧。
或许有家长会说,那怎么不打个电话回家,让寄宿家庭来接呢?这个建议很好,可是刚到当地,还没有申请电话卡;即使打通了,让她如何表达自己处于哪个山坡?也有家长说,有goole地图啊,说得对,或许一个十八岁孩子使用起来会比较熟练,可是一个十四岁孩子就不太可能会在手机里下载这个玩意。而我远在异国他乡,帮不上一点忙。
孩子越小,独立生活的能力越弱,遇到困难时办法相对较少,心智尚未成熟,可能无法纾解自己的情绪。
再接下来,还有学校的适应、人际交往等挑战,这是要求孩子有强大的内心和情商去面对。由于在国内,家长和学校对孩子的要求大多聚焦在学习上,基本没有得到较好地训练。那么,TA遇到困难时,最能给予支持的恰恰不是国外的学校,而是家长。这里就要谈到家长 ,在对待留学时的认知和意识了。
一般家长送孩子出国留学有三种心态,一是希望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对学校寄予厚望,对孩子学业要求较高;二是希望孩子远离国内的应试教育,给孩子相对自由的空间,对孩子和学校的要求都不高;三是孩子在国内也学不到啥了,听说国外的月亮比国内圆,咱家既然不差钱,送出去得了。
第一种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较为关注,孩子也养成习惯报喜不报忧;第二种家长,对孩子学业不太督促,生活上关心较多,能够给予细致的指导;第三种家长,用财力支持孩子,听说哪里好就去哪里,为了孩子不惜代价。
第一种家长的结果是什么呢?
讲个亲身经历吧,我曾经在女儿高考时去陪读了两个月,同住的一个女孩体重不达标,学校在高考前五周强制医疗,体重不达标不得参加高考。后来才知道,她在第一个寄宿家庭没有得到好的照顾,精神压力太大,患有较严重的厌食症,此后几天女孩一天吃七八顿饭,只是为了增重。
有一天晚上,女孩哭着跑来找我,“阿姨,我在网上比对了一下指标,我可能得了绝症,我不想死,我才十八岁啊!”望着女孩绝望的眼神,我的心都快碎了。拿起她的手机和检测报告,我假装内行地看了一眼,轻松地说,“这些指标不过是5倍而已,哪里有那么严重。阿姨还曾经以为自己吓过自己...”随后谈了些自己的糗事,搂搂她的肩膀,我也只能做这么 多。此后,孩子脸色更差,显然我的安慰并没有起多大作用。
如果这位女孩没有留学,或许她不必经历这一切,起码落个好身体,遇到困难时,但至少有亲妈的肩膀可以依靠。
第二种想法的家长会不会好一点呢?
再分享一个故事,这位妈妈是优秀的外企高管,有天晚上出差途中,读初一的女儿哭着打电话问妈妈应该怎么学习英文,因为自己无法默出单词,老师已经连续罚她三天了。妈妈深受刺激,她无法忍受这种填鸭式的教育,一番运作,在送女儿出国之际,顺便把老公留在国外陪读,六个寒暑后,孩子终于考上大学,过了个相对快乐,压力较小的中学生涯。
回过头来看看两夫妻的付出了什么:父亲离职、夫妻长年分居,以及每年不菲的学费和生活费。最终,女孩毕业于商科,一年后嫁了一个中国留学生,在双方父母的资助下,买了一套中价位别墅,每天打理代购网店,顺便带带新生的宝贝。从朋友圈来看,日子过得挺惬意。
但,这位妈妈却每日介很忧心,她不知道要贴补女儿女婿到什么时候。
家长们看完两个故事,会不会有点气馁,那再讲一个令人开心的故事吧。就是那位很高兴我能听懂上海话的好朋友,她的孩子是在大学毕业后才出国留学的,现在定居美国,入职彭博,年初刚刚生完二胎,这位朋友欢天喜地地在美国侍候月子,不是晒外孙,就是晒度假或聚会,仿佛人生的第二春。
为什么不写第三种家长,其实真的没啥好写,据我所知好几个孩子3个月的语言学校能读两三年,实在过不了,甚至会花钱请其他留学生代考。万一取得好成绩,家长还会给更多零花钱啦,这点,孩子总是比家长们更懂家长。
也有人说,都是别人家的故事,不算是你的经验啊,讲讲你孩子的故事呗。如果要我讲,我只想说国外读书真不象家长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女儿备考最后两个月,学校还在按教学大纲讲新课程,换句话说,根本不会出现国内的高二全部加速学完,高三整年都在复习的可能。
最要命的是,受教改影响,有一门主课没有指定教材,她只能自己去图书馆借相关书籍,可是图书馆藏书并不足以应付学生的借阅,最终,她在网上买了本二手书,大约二十天才收到。
可是,老师也没有布置练习题,女儿提前网上下载试卷,再跑去图片社打印下来。做完后,再到网上对答案,有错的地方再找同学或老师去请教。
这和国内教辅、习题满天飞大不相同,如果孩子不自觉,或者没有学习目标,三点半放学后确实是空闲得很,但是一考试就会验证过程是松散还是自律。
写到这儿,答案好象浮出水面了,与其花时间去考察外部环境,不如下功夫去养成好习惯,给自己和孩子多点耐心,国家、学校不过是外因,重点还是家长的理念和目标。因此,孩子留学归根结底是家长和孩子双方的事情,千万,不要冲动决策,考虑孩子的心智、个性、能力,设定好自己的终极目标,否则,很容易种瓜得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