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找到主题,只需三步
1、区分特稿、纪实文学
特稿是一种非虚构的短故事形式。非虚构在新闻领域的具体应用。
纪实文学,更强调文学,也有一定程度的虚构。
2、好故事都有共同点
真实
书写对象一定是真真切切的正在发生或发生过的事情。细节是非虚构的基石。
亲历
必须从写作者或故事主角的经历出发,探索人与自己、世界、与时代、与未来的关系。所有的故事,必须围绕人,也回归到人。
独立性
怀疑、批判和反思
个人视角
个体判断,无需照顾和迎合
新闻特稿的选题要与公共利益或社会问题相关,以唤起大众的关注和共鸣。
3、任何领域都能诞生好题材
海量阅读
不限于报纸、网站、微博、微信。
社交
社交不但是新闻记者也是所有写作者该用的基础能力。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遇到复杂棘手的问题,最高效的方法不是查资料或翻书,而是请教这个行业最专业的人。如果我们能建立并维护好一个专家库,将拥有数量客观的智囊和最聪明的脑袋,解决从选题、采访到咨询等众多问题,从而直接拓展了你的“脑容量”。
随时随地记录
记录线索,记录灵感。碰上一个各方面都非常成熟、立即可操作的好选题是小概率时间。大多选题都需要“养”,它可能过上三个月、半年才是最佳的报道时机。给每一个潜在选题见一个档案,建一个时间轴,记录最新进展,定期回顾并评估启动时间,将让你的工作井然有序,后期启动时也因此胸有成竹、水到渠成。
4、三个同心圆:确定主题的“三部曲”
好故事的三个层次:本体(故事)-所指(问题)-外延(意义)
故事,必须是真实发生、逻辑自洽、冲突集中、细节丰满的故事
问题,首先故事要具备公共性和大的时代北京,其次要指向或反映一个具体的问题。
意义,通过故事折射除一个相对永恒的东西,或者抵达更终极、更有哲学意味的层次。
故事的核心:问题意识 是刚需。是一篇特稿的绝对中心。只有在这一层立住了,整篇特稿才有筋骨,才能掷地有声和有足够的穿透力。
一定要有人性的闪光。这关乎一个作品的价值观,关乎能否永恒。
对非虚构或特稿而言,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必须的。如果你只专注于猎奇的、残忍的、血腥的、满足看众猎奇心的故事,那它永远称不上一个好故事。
总结:好的特稿一定是从小切面进入,折射大背景,反映真问题,最后指向高意义。
《举重冠军之死》李海鹏
《系统》曹筠武
第二章 预判逻辑:避免你的写作走弯路
1、采访前,如何收集资料?
特稿写作非常基础的案头工作,像做拼图一样尽可能洞见全貌,为接下来的采访、写作奠定基础。
比较常见的资料搜集渠道:
搜索引擎:百度、Google、Yahoo
共享文档:百度文库、新浪爱豆、豆丁网
论文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
全球媒体及其中文版;
纪录片:bbc,discovery等纪录片
著名大学网上图书馆
当地图书馆查相关藏书
微信搜索
30万字原则。
资料搜集、阅读多少才叫够呢?不少于30万字。起码要筛选两篇,第一遍泛读,整体淘汰一些质量不高的文章。当然,这些材料里可能有一两句话是有用的,也注意提炼除来;第二遍则要细读,对第一遍挑出的文章做精细阅读,像榨油一样,把精华和节点信息细数提取。
2、跟警匪片里学做信息拼图
特稿写作相当于破案。我们也需要将资料萃取提纯,让其立体化、关联化,才能找到问题的郑洁和情节的精华。
我们可以借助一个工具——时空线,分两种形式来表述。一个叫时间线,一个叫空间线。
以时间为主轴的串联法。
第一步,按时间法整理资料的原则,把重要的故事情节和其发生的时间对号入座,并做到轻重、大小有序。
第二步,捋清事件之间的关联和逻辑关系。如果发现人、事互相之间存在逻辑断层和事实断层,就用问好标出来。这些就是接下来的采访环节需要死磕的地方。
空间法,适合事件发生的时间特别短或集中,俄密友漫长时间跨度需要理解,是由人和事在空间的分布和变换推动情节发展的情况。
这种全视角除了能帮助写作时驾驭繁杂的细节,还能快速看到某些局部的采访不足或信息断层,从而有目的性的增补。
3、沿着主题理顺逻辑
经过海量的汲取、提纯、萃取材料,再用时间线或空间线做立体化处理,故事的轮廓已经清晰不少。如果再幸运一点,你可能已经得到一个闭合的故事。
找到主题是好故事的序曲,找到主题且能做出正确的逻辑判断,更是最重要的基本功。
第三章 采访指南,即使被拒绝也能有收获
1、从采访到创造性采访
作家的工作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关起门使劲写就完了,而是根据角色和情节的设定做密集的采访,才能保证作品的品质,才不脱离现实。
从这个角度看,采访其实是拓展人生经验的边界。经历再丰富的作家,也不能全职全觉,必须走出书房,与不同的人聊,获得作品角色的认知和体验。
创造性采访
双方以对话的形式来交换信息,以达到任何一方都无法独自达到的知晓程度。对话双方通过互相碰撞、激发、开拓来各自的认知边界。
第四章 设计文章结构:让文字顶天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