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4-21 00:45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
天地宇宙万事万物都是有其根本的,这个根本就是大寂灭。
一切法,一切事物,一切众生,其本性都是最极寂灭的。这个大寂灭就是天地大老母。
佛经里面说:无量为一,一为无量。
但是这里是天道的道德经,所以侧重是对最低级的凡夫而言。
佛经那个太高级,没办法上手修行。
翻译一下就是:
既然知道一,那么就能知道无量。
既然知道无量,就应该回光返照来看住这个一,这个一才是根本(对于凡夫来说)。
没身不殆,只要能够守得住这个一,这个大寂灭,这个万物的根本,那么就可以终生都没有危险。
也就是前文说的:猛兽不能伤,刀兵不能害,以其无死地。
心念寂灭,神明浩然,无一念阴私可得,故无死气。没有可以被伤害的地方。
前面几章讲:对我好的人,我也对他好。对我很不好的人,我也要对他很好。这个就是纯善。
这里也就是从前文引申过来,从纯善之德 进一步引申到大道寂灭。
道能生德,德能入道。也就是地藏菩萨十轮经里面讲的, 纯善有德的人,修道会非常的容易,不管是天道的禅定神通,或者是无上佛道的各种密法,都会很容易修成,很容易得到传承。
反之,如果得道之后没有德,那么道也会失去。我记得古代的禅宗语录上面写了一个故事,说有个禅师在师傅那里学道,学了很多年,最后终于悟道了,于是就离开师傅,自己去开创了一个道场,可是当他成名之后,却压根不提他师傅的名字,他师傅来看他,他也对师傅不理不睬。最后这个禅师晚年过得很凄惨,死得也很惨,道统也没有被传下来的,没有徒弟可以继承道统。这个其实跟密宗是一样的。天道的道家对师徒关系比密宗更为严格。
那么前面讲了纯善之德,这里又开始回到大道寂灭,你们看道德经全文都是这样,各章之间不停地在反复照应,起起伏伏,就像一首很好听的音乐,各种高低声调之间互相相辅相成,从而表达出各种意境。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这2句,也就是告诫我们不要被万事万物之所迷惑,不要去追逐外物。
兑,门,也就是人的各种器官接触外界的通道,也就是佛教讲的眼耳鼻舌身意。
六根返照,旋元自归。六根散乱,取死之道。
眼睛不要乱看,嘴巴不要乱说。身体不要乱动,不可动的坚决不能动。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回光返照,能够见到微细的东西,才算是有自知之明。
能够忍辱,对外保持柔和,才算是坚强有力的大人。内心坚强,对外示以柔软。
古代有个词很好,叫做色厉内荏:他颜色看起来很凶猛很吓人, 其实他内心很空虚很害怕。这样的人就叫做色厉内荏。
越是坚强有力的大人,越是不容易动气,对待别人总是如暖春一样柔和。
像作者我这样的小人,才会比较凶戾。所以佛陀常常教导弟子要修习柔和忍辱。柔和,忍辱。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用其光,就是: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
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只要有一根回光返照,照见心的寂灭,那么六根也就都得到解脱了。
照见心的寂灭之后,就会发现,宇宙时间空间万事万物都是寂灭的。
复归其明,也就是照见微细。无遗身殃,得到解脱。
是谓袭常,这就是所谓达到永恒不灭的境地。
因为本性最极寂灭。已灭者,不可更灭。所以叫做是永恒不灭。不会因为任何条件而改变。
这也就是无量为一,一为无量的侧重点而不同了。
天道和小乘佛教都比较侧重于这个一,而拒绝去全盘了解这个无量。
因为拒绝去全盘了解这个无量,所以他们这个一,也就不是特别彻底,不是特别的寂灭。
天道禅定还有粗重惑障在。小乘佛教禅定还有微细流注在,并不是彻底的寂灭。
圆顿的无上佛道,既不侧重于一,也不侧重于无量,而是通过一与无量的反复碰撞 而达到真正彻底的大寂灭。也就是我以前讲过的天台宗心法.
不过话说回来,我们都还是生死苦痛的凡夫,没有大福德,没有禅定力,也没有智慧力,如果去搞无量,恐怕迷惑得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迷于外物,丢失本心,那就更可悲了。还不如守住有限的那个一,然后慢慢的去搞无量。
这里说的一,并不是一二三四的一,而是无大无小,无内无外,形而上的寂灭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