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岁的慌与不慌
不知是大数据探测还是什么原因,前几天刷手机,竟刷到一篇题为《六十不慌》的文章。关注的是退休后的心态,列举了退休后种种好处,劝人“不慌”。
我想,有这样的文章,是不是因为有很多人害怕退休呢?既然在劝导“不慌”,那就一定是有“慌”的了。
扪心自问,我已六十了,慌吗?就职业而言,我似乎早已告别了“朝九晚五”,习惯了“半退休”的生活。2011年后身居成都,依然生活在亲情、友情中,谈不上充实,但也并不无聊。我上了一个互联网学习平台,天天听课。偶尔外出旅游、徒步,或者应朋友召唤唱唱歌、打打麻将,或者宅家写写字、练练笔,或者下厨房做一道两道菜,或者再去作一些其它尝试,总是“有事可做”。大概在2017年前后,我爱上了美食节目。一段时间,央视二套《回家吃饭》和北京卫视《暖暖的味道》是必看栏目,对其中的家常菜更是活学活用。现在,和朋友们谈到做饭,我常常自信地吹嘘:我厨龄比较短,但进步比较快。因为爱好多一点,在这个“闲不住的休闲之都”过着悠闲的日子,真的不慌。
另一方面,随着年岁的增长,人生的地平线越来越清晰,对身体的变化似乎越来越敏感了。去年四月,因为结石发生疼痛,好一番折腾。其就医过程和心路历程可供写一个短篇小说。事后反思,主观原因是自己太“慌”。
“慌”的反义词大概是“从容”、“沉着”吧?做到遇变不慌、遇事“从容”,得“仓里有粮”,得有储备。这个储备既包括钱的储备、物的储备,也包括知识的储备、健康的储备、人脉的储备,甚至还包括良性爱好的储备。“不慌”需要底气,需要智慧和力量,还需要较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忽然想起当年在教育学院毕业时同学的一句留言:“夏天要去孕育果实,春天是留不住的”。那时是恰同学少年,意气风发。这位学友给了我美好的祝福,祝愿我去奋斗,去“孕育”硕果。今天,翻看当年的纪念册,望着同学们一张张青涩的脸,自然想到了青春,想到了“春天”。一晃近四十年了,重读那诗一般的留言,才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春天是留不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