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一个有趣的项目式学习。除了一次课上会全员参与4至7个活动之外,在每个活动之后,还会进行全员反思。从反思的对象上,是自我、同伴、小组以及全体成员的反思;从反思的方式上,通过书写、陈述、上墙、折叠制作物品等把活动后的“一堆信息”,经过大脑认知的过滤,用可视化的方式输出出来;从反思的内容上,可以是“我的收获”、“我们疑问”、“我想了解的问题或方面”;从反思的材质上,可以用各种形状的便利贴、卡纸、锡纸、装饰物等。一个白昼的时间,每间教室都建造了一个思想的展览馆。
那么PBL是什么呢?为什么它可以让同伴戏称“今天一天的反思次数比一个月的反思都多”呢?PBL——项目式学习。下面我将从它聚焦的一些问题进行阐述。
一、项目式学习的聚焦
项目式学习是在合作中获得的,它关注过程,解决的问题是基于真实世界的环境或问题。项目式的发生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决定最后的成果。
基于此,从课程的发端,就决定了它是与我们每一个学习者的工作、生活都息息相关,有挑战,且可持续性的。因此项目式学习激发了我们一直持续听下去的兴趣。而每一个项目的都是以活动的方式合作完成,所以又提高了每一位成员的参与度。又因为在团队里,我们有共同的目标,不同的分工以及集体的合作,所以模型的建立与纸质的反思就在一次又一次这样的团队活动中发生。这种发生是由学生决定最后成果的,所以我们的产出是充满未知又有无限可能的,我们的核心能力也是在不断唤醒的。一次比一次进步的过程本身就是自我的一种强大内驱力。一句话给自己就是:“我真应该为我自己而感到骄傲”。
(一)项目式学习的活动
1、暖场活动
(1)情境打招呼
这个游戏是通过俩俩随机的相见打招呼展示与经过设计改造的打招呼对比起来,看出同学们都在调整与改变当中。张老师提出先改变自己的打招呼方式,也许关系的融洽程度也会就此发生变化。这与我在读罗恩·克拉克的第一个教育细节“打招呼”是相呼应的。改变动作、改变眼神、赋予肯定的语言也许我们的周围便发生改变。这也是我目前在做的事情。
(2)名片设计自我介绍
这一环节在选材的完整度上把我思维发散甚至跳跃的一面清晰的呈现。同时,我也第一次明了的发现,给予清晰的目标、规定时间、独立的材料,学生可以如此快的进入学习的状态,开始思考的过程。这里特别指出的是,材料限定的越少,创造力就被激活得越强烈。这就是困境成就不凡的原因之一吧······
二、Steam和项目制学习案例
活动的启动不是一个人完成的,学科融合呈现的创造力推动的改变,值得期待。这部分内容偏理论的较多,但是张老师仍会进行学生自由阐述的语流,还用“游鱼”鼓励代替鼓掌等小小创新力有效的调整了课堂的轻松氛围。
三、 成长思维和固定思维辨析
思维方式是每个人默认的自我察觉或“自我认定”。因此猫在照镜子时,变会看见狮子的样子。所以接下来就是推开“思维的定势”与“功能的固着”之门,迎接自己潜在的创造力。
1、 自发性练习
“|、️O、□”游戏:用直线的手工素材、圆形双面胶、正方体的回形针盒子,展开想象说出这些物体的其他可能性,同学们围坐成圈,顺时针或逆时针轮流回答。想象是创新的前提。
2、 卡纸游戏
“九层塔”、“全课程”、“面向未来的地基”,这样的创造力成果被张老师用小视频的方式一个接一个的记录了下来。课后校长说:“来自培训导师的最新反馈,我们都很棒(大拇指)”
3、锡箔纸雕塑
用锡纸制作代表上午课程收获的模型,我制作了一个火箭,面向未来飞去,带着2022年的成功技能。
四、驱动力问题的提出
在真实的驱动力问题的提出上,教师需要为学生们添加真实世界的角色,先焦距目标。目标的探讨很重要,发起者可以呈现一个探究方式,由利益先关者共同制定。内容需要列出:问题对应的每个步骤需要哪些成功技能,活动开启的时间线,细化至每周每节课的落实。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提醒自己是否偏离核心要素,并时刻明晰:思考的过程很重要,结果不重要;先完成,再完善,没完成没关系,因为这一刻在思考。
驱动性问题的学习是本次学习的重点,每个小组需要提出一个可描述的驱动力问题。当小组代表发言发完言后,需要立刻归位,其他组成员可以进行批判性发言,这时由小组共同回答。这样的方式让合作与协同力凸显。重点是这种团队共同制定,一同面对质疑与困难时所形成的凝聚力会让成员倍感温暖。
另外,在驱动力问题分享结束之时,张爱萍老师发现: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公园里的艺术品”第一个活动与“填写‘4C’能力反思量表”的第二个活动与“抛雪球”的第三个活动,在墙上的展示区是空白的,她分享了让我坚定写反思的一句话。“我看见空白的地方没有贴上反思的便利贴,我就会有意识的把它填满,我习惯每走一步,都反思一下。”话语没有多深奥,但却是用行动成功向我传达了她已把反思培养成了自己的习惯的信息。她让我看到孔子提出的“言传身教”、“不令其行”。也正因如此,PBL驱动型问题的开启,也是把形成性评价利用到极致的反思播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