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一位来访者,从小到大成绩名列前茅,人缘也好,经过努力考入理想的大学,却在大学第四年患上了抑郁症。
尽管在外人看来TA已经很优秀了,但TA却一直对自己不满意,觉得自己是一个“没用的人”。
在和心理医生沟通后,TA才恍然明白过来:原来这么多年,TA心理的痛苦,源自于妈妈最爱说的一句话,“你看看别人,再看看你。”
从小到大,妈妈一直喜欢拿她和别的孩子做比较,说着说着,成了常挂嘴边的口头禅:
“你看你们同学***,又高又白,你怎么又矮又黑。”
“你看看隔壁**,考全校第一,你班级第一算什么。”
“你看看妈妈同事的女儿,上的是军校,一进校就有奖学金!再看看你的专业。”
长此以往,从父母那边感受到的只有否定和打击,让TA在心里埋下了自卑、缺爱的种子,多少年来生根发芽,直到大四那年再也无法承受,终于生了病。
教育的力量,往往藏在日常生活中最不经意的细节里。父母的一句口头禅,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一生的影响。
美嫺今天通过学习有以下四点收获:
语言的力量,是很强大的。
一句口头禅,其实能够反映出父母的情绪状态、思想观念,也能从中看出孩子未来的模样。
把“快点”、“慢死了”当口头禅的父母,通常比较焦虑、急躁,这样催出来的孩子可能更加拖延、磨蹭;
总爱说“我还不是为你好”的父母,控制欲强,容易养出内心压抑,负能量的孩子;
常对孩子说“你看看别人”的父母,要求高、对孩子的爱总是带着条件,孩子多半不自信,胆小怯懦······
有些话,带着否定、不信任、控制的意味,对孩子身心发展不利,不能总是挂在嘴边。
父母应该多一些正面的口头禅,给孩子带来积极的心理暗示,帮助TA成长得更好。
比如下面这四种:
(1) 爸爸/妈妈爱你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我们中国式亲子关系中,父母却很少会对孩子说“我爱你”这三个字。
我们总觉得,爱不用说出来,孩子也能感受到,更多的是用行动来表现。
然而实际上,父母平时以“教育”为目的的说教、批评等做法,会让孩子对这份爱产生怀疑,不能够确定父母是否爱自己。
确信自己被爱和充足的安全感,会产生发自内心的自信、勇敢和乐观,是孩子一生幸福感的来源。
爱,就是要说出来,孩子才能更直接、深刻地接收到。
做一个会表达爱的父母,在孩子表现好的时候、犯错的时候、遇到挫折失落的时候、每晚睡觉前,常常对他说“爸爸/妈妈爱你”,让孩子明白:
不管自己是什么样的、犯了什么错,父母对自己的爱永远是不会变的。
这份无条件的爱,会给孩子心理注入无穷的能量。
(2) 我理解······
生活中,父母有些话,会把亲子之间的距离越拉越远。
比如,孩子的玩具坏了,大哭,爸爸妈妈这样说说:
“有什么好哭的,玩别的不就行了吗?”
放学回家,孩子说被老师批评了,爸爸妈妈会这样说:
“活该,怎么不批评别人,就批评你。”
教育孩子,如果缺乏情感的链接,是很苍白的,亲子关系也会越来越淡漠、疏离。
坦桑尼亚的作家夏巴尼在散文《童年》中写道:“孩子的忧患对成人可以说是微不足道,但对孩子本身却是了不起的大事呀。”
孩子再小,TA的情绪和感受也是很重要的,不可忽视。
这就需要父母具备共情的能力,能够设身处地地体会孩子的感受,并帮助TA表达出来。
对那个哭泣的孩子,父母应该告诉TA“我理解,玩具坏了,你很难过”;
对被批评的孩子,也应当说:“我理解,被老师批评了,心理一定很不好受吧?”
无论什么时候,父母首先要做的是接纳和理解孩子的情绪,多听听TA的心声,再谈规则和道理,这才是真正看见孩子。
一个从小被尊重被理解的孩子,长大后才能尊重自己理解自己,有高自尊、高情商,更好地尊重和理解他人。
懂得共情的父母,也会和孩子建立起更优质的亲子关系,让教育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3)你能行,我相信你
曾有一项调查询问中小学生最喜欢父母的10种做法,结果显示:“信任我”以63.5%的高得票率位居第一。
心理学家威廉姆-詹姆斯认为:“人性中最深刻的本能就是被欣赏的渴望。”
孩子也是一样,当被父母信任和欣赏的时候,会产生“我能行”的良好感觉,做什么事都有信心、有动力,充分发挥潜能。
当孩子在学习一项生活技能的时候,不要嫌TA做得不好而帮TA做,告诉TA“你能行,我相信你”,TA会学得又快又好;
当孩子做错了事的时候,不要一味地批评TA,告诉TA“我相信你下次不会再这样了”,表达积极的期待,孩子会更自觉地管理自己,往好的方向发展;
当孩子遭遇挫折,灰心失望的时候,告诉TA“你能行,我相信你”,TA会重拾自信,看到希望,勇敢地振作起来。
如果你觉得带孩子很累,总是充满焦虑和担心,可能你需要的,只是对孩子多一点信任而已。
父母越是给孩子正面、美好的期待,孩子越会朝着父母期待的那个样子成长。
(4) 谢谢,有你真好
很多父母把孩子当手心里的宝贝养着,舍不得孩子做事。
其实,比起宠爱和保护,父母舍得“用”孩子,对孩子的成长帮助更大。
因为“被需要”,能使人产生强烈的责任感,通过付出帮助到他人,体会到自我价值感。
孩子“被需要”的心理需求,大概从3、4岁就出现了,TA们总想要帮父母做些事情。
这个时候,父母应该给孩子机会帮忙做些事,并表达感谢和认可,“谢谢宝贝,有你真好。”
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很美好的体验,自信心、自我价值感都会得到增强。
生活中,父母可以适当示弱,多给孩子付出和爱别人的机会,在孩子帮父母倒杯水、拿拖鞋、捶捶背、做做家务的时候,真诚地对他说:”谢谢,有你真好。”
孩子会感受到发自内心的满足和鼓舞,更加有责任心、有爱心。
爱孩子,首先要懂得孩子,多给TA正面的鼓励,相信孩子TA们可以做得很好。
以上是今天的学习复盘分享,感谢您的阅读和留言。
我是吴美嫺,我在贵州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