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年能读完100本书吗?
你一年能读完100万字的书吗?
这两个问题哪个更容易回答?
在知识变现和内容创业火热的背景下,阅读热格外抢眼,一些所谓的阅读大V在阅读数量和阅读质量之间发生了分歧。其中数量派的观点似乎更为诱人。
“如何在一年内读完100本书?”
“一年读100本书,没你想得那么难!”
“一年读不了100本书,说明阅读还改变不了你”
对于普罗大众来说,仅仅看到这些标题,就已经有点按耐不住了。不过,作为一个稍微有一点批判性思维的读者来说,暂且不说文章的观点如何。单就这个标题:一年读100本书,就会发现明显的漏洞!
首先,100本书这样一个标题往往掩盖了一个事实:100本书大概是多少字数?我们知道有的书很厚,几十万字。有的书,仅仅十几万字.如果你读的都是十几万字的书,那目标是不是更容易完成。但是换了都是几十万字的厚书,那么你读完100本书的可能性就会非常低。
所以,对于不同的人来说,100本书的概念是不一样的。单纯以一个看上去诱惑人的数字来衡量阅读的能力,其实是有问题的。
如果要真的深究这个问题,那么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一年读**万字的书”,而不是“一年读**本书”。
但是,为什么作者不这样做呢?因为相比于100万字,100本书给人的感知更具体更明确。这是人的思维惰性导致的。
所以,当给自己制定读书目标的时候,更靠谱的衡量指标是多少字数,而不是多少本书。
另外,一年读100本书这个标题,也掩盖了另外一个事实:没有考虑到书的种类和阅读的难度。过分追求阅读速度,囫囵吞枣,可能翻过一遍,什么也没有看懂,反而欲速则不达。
我个人曾经有这样的体会:对于一本专业性书籍,比如心理学的书籍,在阅读时候,由于采取了较快的阅读速度,发现翻过几页之后,完全没有看懂。再回过头来仔细阅读,才会重新获得理解。这就是追求速度的结果。
有一定阅读经验的读者应该都听说这个观点:要以不同的阅读速度去看不同的阅读材料,不能一概论之。根据书的种类不同,有的要以较快的速度,有的要以较慢的速度来读。比如,小说类的书籍,阅读起来会更容易一点,速度就会更快。阅读一本经济学的教科书,阅读速度就会比较慢。毕竟这两类抽象程度不等同的阅读材料。
那么什么是合适的速度,《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者给出了一个很好的答案:
关于阅读速度,更可取的方法: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慢不该慢到不值得,快不该快到有损于满足和理解。
对于阅读速度和理解的问题,有很多善于阅读的人,都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成甲在谈到阅读这个问题的时候,认为读书就要“以慢为快”。他反思了自己的阅读习惯,以前一年读书要上百本,恨不得不睡觉读书,后来慢慢发现,不求甚解的过程远远不如去死磕知识,把知识阻塞一个一个突破……当你很慢地钻研攻克一个点后,你的认知深度反而超越了很多其他看似很快,但是不求甚解的人。
李笑来极力反对快速阅读,他在《人人都能用英语》中甚至说:市面上各种各样关于“快速阅读”的神话,其实都很不靠谱,我不相信那种靠改变眼球运动方式提高阅读速度的理论。因为速度的瓶颈根本不在于“输入方式”,而在于“理解能力”。他认为积累阅读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唯一方法。
万维钢说,阅读速度取决于你在多大程度上能预判作者接下来要说什么,而这一点取决于你之前读了多少书,是个积累的功夫,强行快是快不了的。
所以,阅读书籍,重要的是理解与应用,将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阅读之后的理解,阅读的质量才是更重要的。尤其是那些经典的书籍,我们能花点时间读透一本,所获得理解可能远超数十本没有营养的书籍要强。
其实,读懂一本书,达到理解。还不是读书的最终目的。读书的最终目的是改变行为,正如梭罗说的:“一本真正的好书,其价值不仅仅在阅读上,必须将其放在一边,按照书中所说行动。正所谓,开始于阅读,终止于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