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公务员是农村社会治理的主要力量。近年来,由于农村社会快速变迁,基层政府职能不断扩张和延伸,乡镇政府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角色定位日益模糊,导致基层干部“选择性激励”问题日益突出。要改善基层干部的激励机制和考核制度,就要构建合理的激励机制和考核制度。在这一背景下,加强对乡镇公务员的治理能力建设就成为改善农村社会治理、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途径。
一、基层治理的角色定位
乡镇政府是中国最基层的行政组织,也是我国农村社会治理的主要力量。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民从农村迁移到城市,而乡镇政府却还停留在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管理中,乡镇政府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角色定位日益模糊。
一方面,作为一个农业型政府,乡镇政府承担着大量的行政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工作;另一方面,由于农业型政府的特点,乡镇政府又被赋予了一定程度的经济职能。在这两种角色定位中,乡镇政府既承担着经济职能又承担着社会职能。而随着农村社会快速变迁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社会产生了一系列新问题,如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农村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等。这些问题都要求乡镇政府从原来单一的行政管理走向社会管理。但是,乡镇政府在这些方面的角色定位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
二、乡镇公务员治理能力相对不足的原因
“治理”的本意是“管理”、“治理”,其核心内容是要建立一种有利于国家政权稳定、有利于社会秩序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秩序。作为社会治理主体的乡镇公务员,其治理能力决定着乡镇的社会治理水平。然而,近年来,由于农村社会快速变迁,乡镇政府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角色定位日益模糊,乡镇政府职能不断扩张和延伸,乡镇政府对农村社会事务的干预越来越多。与此同时,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各类政策和项目向乡镇倾斜,这就使乡镇公务员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工作压力。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国家实施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同时,由于激励机制不完善和考核制度不健全等原因,使得乡镇公务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基层干部的“选择性”激励,导致其行为短期化、行为内生化、甚至出现“选择性腐败”。
三、构建合理的激励机制和考核制度,引导乡镇公务员走向基层治理的第一线
要改善乡镇公务员的治理能力,就要从乡镇公务员的激励机制和考核制度入手,在优化乡镇公务员队伍结构的同时,强化其治理能力建设,逐步将乡镇公务员塑造成基层治理的主体。要根据乡镇公务员在基层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构建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和考核制度,让乡镇公务员从“管制者”转变为“服务者”,引导他们走出机关,走向基层治理的第一线。通过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和考核制度的构建和实施,逐步把乡镇公务员打造成基层治理的主体力量,不仅能够提高其治理能力、提升其治理水平、改善其行为短期化、行为内生化、甚至出现“选择性腐败”等问题,还能够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