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都是些什么?”这是我在家经常说的一句话。从记事起就总是发现我妈拿了一些奇奇怪怪的“野草”回来,有藤子上的,河边长的,山上出的,各式各样。
听着名字就特别奇怪,例如猪耳朵叶 药根 白条根(这三类菜混着浓汤煮,是每年元宵节的时候村里的人都会吃的类似药膳)每年正月十五那天我妈都会做这道菜,她说吃了以后一年的感冒啊什么小病会少很多;
大致就是图中这样的,是不是想问这难道不是喂猪的?这东西有个洋气的名字叫车前草,懂中药的人应该知道。
刺包特(一种长满刺的树上发的嫩芽,其实在它小的时候叶子上就已经都是刺了,拿回家后得用热水煮,等它软了再揉揉,让它的刺变软再吃);
苦马菜(这我也不懂为啥叫这名字,马都闲苦了人还能吃?不过我妈说是清热解暑的利器叫我多吃点);
马蹄菜(这是一种像藤蔓一样在地上串的植物)。
是不是只听我说这些菜名都很是难以接受,我大概是吃货附体,居然还都觉得挺好吃的。
以上都是我妈拿回来吃的野菜,我觉得我妈可能是隐藏在地球超人,什么都可以把它弄成吃的,在她手里三毛野菜都是宝。
最关键的是我不吃什么她就做什么,这就比较尴尬了。比如我不吃胡萝卜她就变着法连续做了几天,我不吃苦瓜,她就放在我最爱的肉里炒,搞得现在我已经是个完全不挑食的人了。
我觉得可能是我妈把我带上吃货界的康庄大道!在这里我要感谢我妈带着全家人走上一条吃野菜的不归路。
除此之外我妈还发明了许多奇葩菜色,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吃过,反正在很多同学家我没吃到过,例如烤茄子、烤番茄、烤青椒这三样菜烤好了剥皮切成丁凉拌。还有糯米南瓜焖饭,我妈的焖饭手艺也是没话说的(表示口水直流三千尺)
妈妈自制的南瓜焖饭。
清明节去上坟的时候给我们做的黄米饭也是特别香。每到花季我妈就会从山上弄几枝快干的树枝回来,然后拿开水煮成汁,再用纱布过滤,留下黄色的水泡糯米,大概泡一晚上就可以上锅蒸了,那个米饭有种花草独特的香味,这米饭是布依族的特色。
这就是妈妈从山上摘的染米花
1.烧汁
2.浸泡
3.用蒸笼蒸好出锅,绝对纯天然无添加哟!
同学同样是布依族,我也吃过他们家的米饭却没我妈做的好吃。可能是我妈比较用心做菜的原因,每次我们吃得很开心她就会自恋的探过脸来问我们好不好吃,当然我们都是说好吃的,虽然很想打击下我老妈,但是……【谁说不好吃就不给谁吃饭,这点很严重】
我妈不是什么厨师,没多少文化,也不会使用各种网络平台学习各种名菜,但是她却能做出很多菜品,许多菜做得比很多饭店做的地道很多。这口福也就只有我们自己家人有。(默默嘚瑟了一把)
老妈牌花米饭搭配蜂蜜吃当然是一绝拉。
有人肯定想说我妈是布依族那我应该也是少数民族,应该早已经习惯了这些种种。我是随着我爸当了大汉民族,当然我生活在布依村,我老爸经常说村里就单着咱们一家汉族,所以我们也就沿袭了许多布依族传统。
我可能是个假的布依族,隐藏在布依族群二十年却不会说布依族的话。也可能是个假的汉族人过了那么多布依族的节,吃了那么多布依族的菜。
感受下家里的八大碗 长葱 长蒜 长白菜寓意长长久久,我妈每年过年都会弄的长菜配上我爸每年老掉牙的陈词滥调:浇杯茶辈辈发,浇杯酒辈辈有,前仓留着吃后仓留着卖,元宝一对荣华富贵。吃年夜饭前必须念的一段词,很是民风淳朴有木有。我都背的滚瓜烂熟了。
之前我妈也和我说过:在她之前,她们少数族的人是不和汉族人通婚的,如果有汉族人进村子都会用布依族的话骂他们。因为以前少数名族的人都是被汉族人看不起的,汉族人觉得少数民族的人穷又住在山顶,整天傻不啦叽的干很多活。后来随着社会观的转变,许多少数民族开始走出大山接触汉族文化,从我妈妈那一代开始才慢慢有了和汉族人的通婚史。
分享一张布依闺蜜的照片,蓝色衣服那样的,当然她那不是我们村里老人自己做的那种衣服。我小的时候我妈也会给我做一些手工鞋子,那种红色碎花的衣服,这里不得不夸夸我妈精湛的刺绣工艺,以前的蚊帐,电视防尘罩都是她秀出来的。
写这篇文章就是送给刚补办婚纱照的老刘和老孙这对跨种族的老夫妻。因为那个时候没钱拍结婚照,家里他们年轻时一张合影都没有。在这不惑之年也算圆了他们的一个遗憾,
最后真羡慕你们生了个那么娇小可爱除了缺点就是优点的超级无敌美少女。(哈哈,大家尽情的白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