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 拾麦穗
太阳很是刺眼。
麦地里的活动在进行主场清理之后,扎脚的麦秆依旧穿着金黄色的圣衣,宣告收获的胜利,尽情吸收着太阳的光泽。剩下几个弯曲的身影,正在细致地做着“捡漏”的工作,这大概就是乡下人们最淳朴的品质吧,麦粒虽难以尽数,但多收获一颗便多一份沉甸甸的喜悦。此情此景很是契合《悯农》中“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两句,虽说其作者由开始的“悯农”到最后的”鱼肉百姓“,令人唏嘘,但终究文字不会骗人,只有自欺欺人罢了。
我很疑惑,在那个时候,为什么不会觉得酷暑炎热,不会觉得麦地被炙烤的滚烫,反倒是饶有兴味地看着眼前的一切,想象着广阔的天地。奶奶很是怕热,在田间忙活一阵后,便会潇洒地坐在树荫下停着的板车上,用挂在脖子上的毛巾不停擦拭着脸上蒸腾的汗水,将直勾勾的眼神投向不远处的爷爷——身穿白色背心,肩上搭着一条有些泛黑的白色毛巾,头戴一顶与麦地颜色甚相呼应的草帽,手执铁叉,在与人齐高的玉米林的背景墙前,仿佛“手起刀落”,一起一送间,透露出几分世外高人的神气。而我饶有兴趣地观察着,不时捡起在地上发现的一两枝麦穗,便如获至宝般地跑去板车那里。不得不说,这些小东西还真是会扎人,却又很是讨喜,堆放在一起的时候就如同一件伟大的艺术品,静待世人的观摩。而创造他们的伟大的艺术家们,其中,便有我眼前的这两位。
所以呀,这田间的乐趣可真是非要自己去发现不可。
而那时在乡下的我从未曾真正的孤独过,因为我有一位神秘的朋友,也有像Mary,Colin and Dickon一样的秘密花园。
No.2 “甘蔗”、蛇
说起来,在乡间我最讨厌的,莫过于是蛇出没了。这种生物经常会悄无声息地出现在某个地方,窜的还飞快,虽说北方多的是草蛇,也未听说过有蛇伤人的传闻,但,我总觉得这种生物太过恐怖,当然,还有更多令人恐怖。
依旧是在那片光秃秃的只剩下一片金黄的麦田里,坐落在一旁的玉米也到了将熟未熟的时候。两位老人忙碌着,而我只需要乖乖的待在他们的视线范围即可,那片玉米地便成了我厌倦之后的新欢所在。尤其是那片”甘蔗“让我觉得更加具有诱惑力,人小鬼大,有些被撅折的”甘蔗“自然成为了我的猎物,有些嫩的部分嚼起来甚是甘甜,虽然这与我之前所吃过的甘蔗口感很不一样,但我坚信在他们收获的季节,我会收获一堆的“甘蔗棒”,至于玉米,就另当别论了。而正当我兴味正浓准备伺机而动之时,后面突然传来爷爷的一声大喝,正疑惑,然后眼旁瞥见一条足有我两倍长并且粗壮的黑影从玉米杆间嗖的摩擦穿过,惊魂未定之余,只见爷爷手举铁叉,两步并作一步地扎了进去,像极了少年闰土在月色下刺猹的画面,只不过一个是头顶烈日、一个是披星戴月,一个是逃走了蛇,另一个是吓走了猹。而这幅刺蛇的场景仿佛发生过不止一次,谁能想到这些蛇总是突然行动吓人于措手不及。
不过,好在,爷爷吓跑了蛇,与此同时,我也得到了我想得到的”甘蔗“,毕竟铁叉也算立了大功一件,也算两全其美,令人甘之如饴。
No.3 那片纯洁
乡下的日子是纯净的。虫鸣鸟叫、夏收冬藏。
在乡下,你可以从不缺玩伴。不像现在诸多城里的孩子,没有了”台里疯“(telphone 手机),尤其是没有了WI-FI的手机,便觉得无聊至极。
被两位老人时常的带到田地里,整天的东窜西跑,整个人晒黑了几个度,但手脚变得更加利落,心情也纷外愉悦。呼吸着乡间的空气,虽没有像山中一样的空气香甜、雾气缭绕,但也属于大自然的风水,虽未宜人,却也养人。那个时候的我,健康极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仿佛天生属于这片天地任何一切都让我觉得格外亲切,不会想在城市里的家,不会想念一切看似更为优越的学校,只想我会拥有这里。
因为在这里,你只是看着,便会有许多惊喜。在夏天的夜里,你可以在院落里的葡萄架下乘凉,也可以在房顶上铺上一张席子,以夜空为被,星星做灯,和某些蚊子斗智斗勇,然后依然十分开心地进入香甜的梦想。夏末秋初,是蟋蟀和蝈蝈的天堂,阵阵虫鸣,此消彼长,他们就如同自然界中的演奏者,在不同人的聆听下生发各异的感受。
我想,这片天地,应当只属于纯洁的内心。
那么,云中人,是否便是那片纯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