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完了29岁生日,就踏踏实实的奔三了。三十岁已经过了爱做梦的年纪,以前会幻想谈场轰轰烈烈的恋爱,会觉得老公是一个可以依赖一辈子的人,自己可以做一辈子的公主,我不需要懂太多,不需要处理生活中的麻烦事,因为结婚前有父母罩着,结婚后有老公扛着,这种不谙世事的心态,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有了改变。
生长在农村,父母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民,虽然家里不富裕,但我们姊妹两个从小到大没吃过苦,也没干过活。我们身上最大的标签就是单纯,朴实,善良。小的时候,家里盖房,欠了一屁股饥荒,父母就留下十二岁的姐姐和八岁的我在家外出打工。每次妈妈回来,再出去打工的时候,我们都难舍难分,哭的稀里哗啦。
那个时候,我和姐姐好像突然长大了,她每天骑自行车到镇上上中学,我上小学会先放学回家,到家先做饭,然后去路边等姐姐,每次一看到远处姐姐小小的身影出现时,悬着的心才能放下,然后姐姐会在我身边停下来,推着自行车,两个人一起高高兴兴走回家。虽然晚上睡觉会害怕,总听着外边有动静,但我们两个互相打气加油,慢慢的就习惯了。
其实最难熬的是第一次外出打工的妈妈,她总放心不下我们姐俩,所以她第一次回家的时候瘦了十来斤。后来妈妈一共坚持了半年,就辞职了。妈妈是一个爱操心的人,也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家里的活儿她都揽了,因为她看不上其他人干的活儿,不得不说家里的人都被她惯坏了,变懒了。但同时全家活在妈妈的抱怨磨叨中,说我们什么都不干,整天指望她,她把怨气都撒在了老实的爸爸身上,爸爸有的时候会反驳几句,但只会招来更多的更久的怨骂声,他每次主动干点什么事儿的时候,妈妈都会看不惯他干出来的活儿,数落他,以至于爸爸在家从来也是不指使不动,而且学会了左耳朵进右耳朵出,随便妈妈怎么说。在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的我和姐姐变得“笨手笨脚”,不会操持家务。后来姐姐上完初中为了贴补家用,就辍学打工了,再后来,她结婚在了家里,生了孩子,她和老公外出打工挣钱,家里有妈妈帮她看孩子并且管理的井井有条,这不就是大部分农村人的生活方式吗?老人看孩子,年轻人外出打工。我和姐姐聊天经常会聊起独自在家的那段时间,虽然那个时候苦了点但真的学到很多东西,比如担当,勇敢,我们都挺怀念那段时间,那是唯一一段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的时光。父母包办式的成长环境,让孩子们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我和姐姐是这样,以前不自知,到了社会中才发现自己的弱小无力。而妈妈对姐姐的儿子也就是她的大孙子的溺爱程度要远超我们,九岁的大侄子,霸食,家里横,易怒,爱哭,种种迹象都是过分溺爱的表现。但是,姐姐必须要挣钱养家,她看在眼里也无力改变这种现状。我时常想如果姐姐不辍学应该会有更多选择,因此对她一直有一种愧疚感。全家人支持我上学,但最终大学毕业,我却没有如他们的期盼,找个稳定的工作。
从小我就是个“不安分”的孩子。记得小学的时候从来没按时完成过作业,一到交作业的时候,不是说作业本被妈妈点火烧了,就是找不到了。但也说来奇怪,到了五六年级,我居然成了优等生,考试成绩每次都考的不错。到了初中更像开挂一样,每次考试都是年级前十,以至于上高中学费全免。从小对做生意感兴趣,忘了是小学几年级,村里搞开发,来了很多外地游客,大家纷纷在村口摆摊卖特产,我就撺掇爸妈摘熟好的柿子,让他们给我带到村口找地方摆好,我自己卖柿子,因为爸妈没做过买卖,有点拉不下脸面,所以我一人独挑大梁,每当有人过来的时候,就扯着嗓子喊大柿子5毛钱一个,一开始感觉紧张又刺激,所有摆摊的人就属我年龄最小,可能占了这个优势,好多人都来我这儿买柿子,买的人越多,我卖的越起劲儿。中午爸爸给我送饭,看我的柿子卖的差不多就又去地里采。但是关于卖柿子这段经历全家只有我一个人记得,妈妈说没有的事儿,肯定是我做梦梦见的,就当真了。姐姐说,应该是有这回事儿,因为我记得当时她在家附近的宾馆上班,但她也不知道我卖柿子。这件事儿,已经很久远了,虽然我也记不清细节,但是总也挥之不去。小的时候,我最喜欢玩的游戏是老师教同学,所以顺理成章,家人都认为我肯定会当老师。没错,我很享受讲课的过程,喜欢当老师的成就感,但是不喜欢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所以毕业后当了一年半的老师,就辞职了。老师是我的最爱,但不是最适合我的。
其实在毕业前,我做过销售,还出过一笔提成一万的单,再后来尝试过微商,拍短视频,但都浅尝辄止。渐渐我明白了,不管做什么一定要做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才能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