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扔不掉东西的人:
逃避现实型
执着过去型
担忧未来型
来听我讲座的学员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就是那种扔不掉东西的人”。这句话基本上就是给自己定了性,而且还隐含着“我就是这种人,我也没办法”这种简单粗暴的结论。(p71)
我觉得其实不止是关于断舍离物品,单说“我就是这种人”这个定论式的话,经常在身边的朋友口中听到。包括时常自己也爱这么多,比如,游戏玩的不好,“我就是这种人,游戏就是打得不好。”或者有的人会说“我就是这么穷,没办法。”
这种听起来是自嘲的话,让我突然想起来语言的力量,话语的能量。虽然有时候是自嘲的话,但是其中确实在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给自己定了性“我就是这种人,我也没办法”。所以,以后我也要提醒自己少用这种句式,少给自己贴上定性的标签。我们可以借由我们的表达方式看到藏于心底的真实想法。
除掉废物、垃圾、灰尘,就能彻底除掉停滞运与腐败运。(p80)
能够收拾好一件东西,就等于遵守了与自己的约定,这件事就成了换取值得信任的自己的信用资金。(P87)
在这里作者将想扔又没有扔的这一行为,归结为对自己的不信任,她用和朋友之间的约定吃午饭自己一再爽约改期,朋友对自己的信任度会大打折扣的例子,来告诉大家,自己对自己的信任感是怎么消失殆尽的。那么遵守和自己的约定,自己对自己的信任感就会有所恢复,能量水平也能提升。值得信任的自己,每遵守一次约定,自我肯定感就会骤然增加。“今天把这个放到网上去拍卖”、”今天要把这个送给会用它的朋友“,这样想,并且也这么行动起来,对自己的信任感以及自我肯定都会增加,从而对自己的信用资金也会逐渐增加。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我觉得这么做,也能从根本上治好拖延症。不仅仅是在收拾自己 的空间,收拾查杂物这件事上。
从断舍离的思维来看,首先应该以自我为轴心,把时间轴放在当下。判断物品是否适合留下的一个很重要的点,应该是“我用”,而不是“可以用”。如若是“可以用”,那么就是拿物品当主语了,把焦点聚集在了物品上,而非当下自己的需求上。
活着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
断舍离其实就是一个不断选择,选择,再选择的过程,而选择所依据的标尺会根据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不过,标尺应该尽可能地简单,因此,分类也应该是进行最小限度的分类。(P130)
物品是一面映照你自己的镜子,它所照出来的是那个你想当作不存在、不愿意承认的自己。正是因为要直面这样的自己,所以面对物品,从繁杂冗余的物品中解脱出来才需要足够大的勇气,而且这个过程有可能会很痛苦。(P132)
读到物品是一面映照自己的镜子,突然让我想到,买了很久也不读的书、买来就放置起来的笔记本。还有很多人办的仅去了几次的健身卡,甚至是下载了很多没打开过几次的app等等。因为觉得可惜,所以一直闲置起来,觉得总有一天我会用起来,明明知道一次也用不上,但是就是扔不出去,大概就是“もったいない”、负罪感占据了理智吧。假设物品也是人的话(或者说我们本身就是物品的话),就这样闲置堆积在某个角落,是不是也太可怜了。
试着使用高于自我形象的物品。使用精挑细选的自己喜爱的东西,这样就能够挖掘出全新的自己,也就是说,物品并不只是用来使用的,而是要进入更高的阶段,最大限度地利用物品的力量。(P177)
运用加分法原则。
-------------------------------------------------------------------------------------------------------------------------------------------------------
《断舍离》这本书,给我很大一个感受就是,并非纯粹的鸡汤文,而是告诉你怎么做,而且看一两章,就可以立即着手去实践。就算后面作者逐渐引导的内容都不看,在第一次着手实施断舍离的时候,就能够立马和作者连接起来,非常神奇。
作者说她因为讨厌打扫,所以就不在看得见的地方乱放东西,好让自己轻松一点。断舍离,是她想要知道如何能够尽可能的不做扫除,用减法的思维,思考出来的。
彻底的筛选物品是断舍离的核心,首先考虑自己与物品之间的关系,然后时间轴放在当下。接下来聚焦于某一个场所,哪怕是一个塞满杂物的抽屉、一个塞满了购物小票的钱包。从小的场所开始,成就感也会逐渐增加。如果你试图一次搞定一整间屋子,可能一个周末的时间都不够,只能放在下个周末,这样不仅成就感不会增加,屋子环境也被搞的乱七八糟,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断舍离的过程就是“减少、分类、收纳”。
作者说堆满东西的房间,在无意识水平上,就好像是在大海里溺水的状态一样。我觉得自己的居住空间,如果在无意识上堆积的杂乱不堪,不止是大海溺水,思维其实也如同是在大海溺水吧。
断舍离让我们认识到自己与物品之间的关系,通过断舍离的过程,让我们看到当下的自己是什么样的状态,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断舍离不是讲如何通过打扫来开运,而是通过贯彻这种生活方式,活在当下,立即行动,整理自己的看得见的世界,以及背后看不见的世界。通过对物品的拷问,探寻自己的内心,察觉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
断:物品要用才有价值;
舍:物品在此时、当下,应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
离: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