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了樊登读书会的一本书,叫做《忙碌也能做好爸爸》,有很多感悟。在当今世界范围内,特别是经济发达的大城市,生活节奏快,家庭生存的基石就是要有人挣钱养家,而通常都是爸爸承担了这个角色。由于工作的忙碌和压力,爸爸们往往在孩子陪伴和教育上缺位,这是很严重的问题,从小的说,会影响孩子未来的身心健康和家庭的和睦,从大的说,会造成中国未来的整体竞争力。为什么?因为今天的孩子,就是中国未来的主力军,而孩子从小的经历和所受教育,将会直接决定他未来的能力、创造力、健康水平,如果中国今天数以亿计的孩子没法获得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和陪伴,只是依托现在还比较落后的中国式学校教育,那么,这些孩子的未来,的确令人担心。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已经物质化,已经失去了创造能力和追求,只需一部手机,就可以无底线透支自己的财富和时间,在虚拟世界里完成了人生的意义,娱乐至死已成现实。而这样的年轻人,家庭幼儿时期的教育和陪伴,十有八九都是缺失的,特别是父爱缺位,所以他们长大了缺少安全感,缺少爱和温暖,只能陷入孤独、焦虑、麻木、绝望。这是当今中国社会,除了中年焦虑外的另一个严重问题,只是后果会在20年后体现,而普罗大众都只会也只能看到眼下的问题,而对未来视而不见。
樊登先提到爸爸的重要性,举了个案例:一般烟瘾比较大,且戒不掉的人,小时候和爸爸的关系都不太好。为什么?当一个爸爸的角色在家庭中缺失或让孩子恐惧的时候,这个孩子会极度缺乏安全感,长大后会形成成瘾性人格。这种人格,严重发展,会导致吸毒、黑社会等违法行为;轻微发展,会导致吸烟、酗酒、沉迷网络和游戏。演艺界明星的孩子为何容易吸毒,因为爸爸拍片,常年不在家,孩子无法得到完整的安全感。
作者罗宾森自己也面临这样的挑战:3个孩子的爸爸,医学院教授,医生。如何在忙碌的职业和孩子的教育陪伴中找到平衡,是他需要面对的严峻考验。最后,他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不过这些方法,必须要在形成孩子人格的关键时期——婴幼儿期才能产生作用,因为一旦人格和性格形成,则基本无法再改变。
首先是无条件的爱。要让孩子感受到,无论在什么条件下,爸爸都是爱他的。这个对孩子是非常重要的,爱会让孩子形成强大的支撑——安全感、勇气——乐于挑战。无条件的爱不是溺爱,不是百依百顺,这样会让孩子没有边界感,同样也会失去安全感。在批评孩子之前,先告诉孩子,爸爸是爱你的,所以我要告诉你为什么这样做不对。批评完还可以说,尽管爸爸今天批评你了,但爸爸还是爱你的。可以看出,言语表达爱,对孩子来说,是重要的一个感受通道,但是极其遗憾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灌输下,中国男人对爱的表达是极其困难、别扭的,父亲永远都是严肃的大男子和权威的代表,绝不可表现出温柔的爱意,哪怕内心是有爱的,所以一代接一代,因果循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极深的日本人也是如此。在这一点上,西方国家像美国和欧洲,都是崇尚自我内心的表达,渴望主动直接的沟通。
爸爸能够帮助孩子创造生活的意义——价值观。孩子相信金钱、暴力、个人成长、团队协作、真善美。长大后是不得已才去学习和工作的,还是因为学习和工作是美好的(探索世界的内驱力),这些都是父亲在孩子年幼的时候陪伴和帮助。大部分家长面对孩子上学问题上,会跟孩子说,上学虽然累虽然苦,但是一定要坚持。这个说法是有问题的,正确的方法是不断灌输给孩子,上学其实是很有趣美好的事情,因为你是在探索这个世界,接触新鲜的事物,这个时候,本来枯燥艰难的学习过程,就变得一点都不苦了。这让我想起自己早年沉迷于网络游戏,连续一周在网吧通宵,学习能有这个一半累吗,但是玩游戏的过程中,我一点都不觉得苦,反而觉得无比的快乐和激情。原来家里给我灌输的思想,就是只要考上好大学就解放了,结果当我考上不错的大学之后,发现真相并非如此,还要继续面对苦逼的学习,我一下子就崩溃了。这样的孩子,没法体会到学习和工作的乐趣,也会把学习工作和生活分的很轻,于是要么学习工作荒废,要么失去了生活,多么可悲。
爸爸可以带孩子做很多手工。在美国,销量第一的家庭杂志是《大众机械师》,非常专业,这样的杂志持续,自己修车都没问题。美国人一般都有自己的工具间,里面各种操作维修工具。因为美国德国这样的国家,人力资源太贵,所以一般家庭都无法承受昂贵的维修费用,像房子装修、草坪维护、家电维修等,大部分都是自己操刀。结果反而有副产品:这些孩子从小的动手能力都超强,长大了再学习知识,理论和动手相结合,创造力很强。这一点,中国的孩子同样完败,理论知识非常扎实,但是动手能力基本残废。所以父亲一定要多带小孩子做手工,玩玩乐高、做做物理化学实验、修修自行车等。
很多中国家庭的分工是这样的:爸爸只挣钱,妈妈只带孩子。这个是最危险的一种分工。樊登说有朋友问他,他们家谁负责带孩子。樊登说怎么可能谁负责带孩子,当然是全家人一起带孩子。很多家庭,爸爸平时只挣钱,不出现,一出现就是吵架。这样的家庭,孩子会有深深的恐惧感,可直接导致恍惚、注意力不集中,这对学习的影响是致命的。往往孩子学习不佳,小概率是由于基因不行智商不够,大概率是跟父亲的行为相关。西方的青少年比中国更严重,还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都比较“听话”,所以哪怕非常压抑,出格的人还比较少。西方崇尚自我自由的文化,青少年如果缺少教育特别是父爱,非常容易吸毒、犯罪和自杀,我们可以注意到一个现象,早年西方文学和电影里,父亲的形象经常是一个恶棍:酗酒、家庭暴力极其常见,对孩子的影响极大。周董的歌曲《爸你回来了》,也是控诉这样的现实。推荐一部好片《上帝之城》,讲的是巴西里约热内卢贫民窟的孩子,整个城市简直罪恶滔天,在那里,犯罪才是那些孩子们信仰的上帝。
爸爸必须转变自己的人生规划。在很多人的人生规划里,20岁前学习,20-30岁工作,30-40岁创业,40岁以后退休享受人生。这种是简单阶段性规划,很有问题。比如当你认为30-40岁创业阶段的时候,你内心里会排斥其他所有事情,家庭好烦,孩子好烦,都是自己创业的绊脚石。如果是这样规划人生的人,往往到了40岁以后真的财务自由退休了,也会发现家人已不愿与你分享你的财富了,因为情感已经断裂,一辈子无法修复。所以,在每个人生阶段,需要兼顾一些短期无法获益而长期却又收益巨大的事情,比如孩子教育陪伴、亲情、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遗憾的是,大部分人都是短视的,很多企业家和职场精英就像浮士德那样,为了获得财富、事业和成就感,不惜用孩子、家庭、身体和灵魂与魔鬼交换。樊登说,事实上,在世界范围内,很多事业很成功的人,反而家庭和孩子都照顾的特别好。所以事业做得好,和孩子充分教育陪伴,一定不是二选一的单选项。人生没有时光机器,在一项对老人的问卷调查中,临终前最遗憾的五件事情,其中有一件就是年轻的时候没有多陪伴家人。
创造孩子心目中的黄金时间。你是否曾回忆起你儿时与父亲在一起的温馨时刻?你又如何创造你作为父亲在孩子长大了能回忆起来的黄金时间?答案是需要全身心的陪伴。很多家长在陪孩子的时候,一般看手机或者看书,樊登说这样都不对。孩子能感觉到你的不用心。这是典型的自私和不慷慨,我们用行动表示了不愿意把时间全部都用来跟孩子分享。我们不需要一天24小时都陪着孩子,那是保姆。所以忙碌爸爸陪伴孩子的秘诀来了:在我们忙碌的每一天中,是否能坚持用有限的30分钟或1个小时,放下工作、放下手机、放下杂念,自己也像个单纯的孩子一样,全身心的陪伴孩子一起学习和玩耍。少用纯娱乐的方式替代孩子的陪伴:比如和孩子一起看动画片,一起打游戏。
爸爸在家也可以工作,也可以对孩子产生正面促进。很多人说,自己在家工作孩子很闹,完全没办法工作。但这又是错误的观念,孩子闹不是你没法在家工作的因,而是父母在孩子家庭教育失败的果。我们应该先教育好孩子,父母在家工作的时候,要如何理解和支持,保护父母工作不受打扰,这样的孩子才会懂事和成长。
餐桌陪伴法。很多爸爸工作忙碌,每天都要加班,无法陪伴孩子。那么爸爸可以在早上孩子起床的时候,陪孩子一起吃早饭,一起聊天。记得在吃饭的时候关掉手机,避免不必要的打扰。犹太人家庭观念很强,其中有一点就是父亲特别重视家庭吃饭的仪式感,他会在孩子们一起吃饭的时候,先主持祷告,然后吃饭的时候宣传教义和一些知识,询问一些孩子的情况和感受。孩子们在吃饭的时候,也是一个获得陪伴和交流的好机会。很多中国家庭,父亲和孩子几乎不会同时出现在饭桌上,或者父母在吃饭的时候也是各自玩自己的手机。
推掉不必要的应酬。据说在日本家庭,如果一个男人晚上没去应酬,太早回家,反而会被女主人嫌弃,觉得自己丈夫在事业上无能。日本自杀率很高,这与日本孩子父爱缺乏也有一定关系吧。樊登说,现在在中国,如果你还不得不靠应酬讨生活,那正说明你在其他方面是无能的,所以只能靠应酬来补偿,必须尽快提升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而不是不得不应酬。因为有太多的人不需要应酬就能做好工作,为什么你不得不,这是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另外有些爸爸,宁可下班在办公室耗着打游戏,也不愿意回去面对家庭和孩子,这个是更可怕的思想和行为。
记住孩子的重要时刻。比如孩子生日、家长会、演出等,务必记住并出席。这些短暂的时刻,对孩子的意义是如此巨大,以至于当你失去这些小时,你付出的代价将是不可估量的。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如果你当时那两个小时不参与你将失去10万元钱,那么你一个小时的收益是5万元,那么你还会继续忙于你所谓重要的工作应酬而不去参加孩子的毕业典礼吗?想起很多电影情节里,小孩子在台上,充满期待扫过观众席寻找自己的父亲结果无比失望的情节了吗?
不要让工作的情绪影响到你的家庭。这个对大部分人是不容易做到的,因为情绪几乎不可控制,但你还是要去做。你能做的,要么把工作处理好,开心地工作;要么在有情绪的时候,找到更合适的宣泄出口,比如跑步、看心理医生,而不是伤害你的家人和孩子。
出差陪伴法。很多工作性质决定了爸爸们必须频繁出差,甚至长期不在家。比如我在华中中兴的同学,有一年出差200多天的,有一整年都在国外驻点的。遇到这种情况,你可以做到:长期出差前与孩子深度谈话,告诉他爸爸为什么出差,要去哪里,什么时候回来;每天和孩子进行一次视频聊天和交流,告诉孩子你出差的经历和趣闻。
父子独处法。需要创造一些父子独处的日子,能更好增进爸爸与孩子的友谊且有助于孩子成长。因为父亲和母亲对待孩子的方式不同,父亲更愿意冒险,父亲如果有一整天带孩子的经历,能够让孩子学会更多的冒险精神。父亲可以独自带孩子去城市里陌生的地方转转,带着孩子去“探险”(比如爬山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可以满足孩子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同时可以让孩子对爸爸充满崇拜和期待。
全家旅行。这点现在中国家庭已经基本都能做到了。不过可以做的更好的是,旅行前带孩子一起做规划。在旅行时充分陪伴孩子而不是自己忙自己的事。
以身作则。很多爸爸自己在家里都很消极,一直抱怨社会、抱怨工作、抱怨人生,这对孩子的三观是非常不好的。好爸爸应该以身作则,在家里表现出阳光、积极、风趣、睿智的品质。
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我们的物质越来越丰富,生活质量越来越高,信息越来越发达,机会越来越多,同时伴随着严重物质化、精神空虚化、人心焦虑化、人情冷漠化。我们的孩子,可能会面临很多困境(经济下行的压力,人工智能的竞争,老龄化的负担,医保的短缺),我们的孩子,如何在他们长大后去面对如此复杂的时代,如何过好他的一生。是我们应该摆在第一位思考的问题。在当前中国教育如此偏激,如此功利的窘境下,作为孩子的父母,特别是爸爸,如何给孩子最有价值的传承?我相信,那最宝贵的不一定是财富,而是孩子完整的人格、高阶的认知、强大的学习能力、健康的身体。而这些,都不可能只靠社会和学校,需要父母们去用心承担,爸爸的角色无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