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曕是雍正的老来子,乾隆登基的时候,弘曕才四岁,乾隆后来把这个小弟弟过继给了十七叔,果亲王。乾隆很宠这个弟弟,赏赐很多,又让其管理圆明园八旗护军营,武英殿等事务,兼任正白旗蒙古都统。即使弘曕已经很有钱了,还是私自开煤窑,侵占百姓的产业,卖人参牟利,乾隆决定严查,这一查,事情更多了。
弘曕让官差购买各种物品,只给很少的价钱。如果只是到这一步,乾隆倒是也能忍,可弘曕犯了大忌,找军机大臣,干预选官,乾隆下定决心处罚这个弟弟。把弘曕以前犯过的错都加在一起,算个总账。比如圆明园失火,诸王都来救火,弘曕离得最近,来得却最晚,而且嬉皮笑脸。弘曕被罢免了所有官职,罚俸降爵。
弘曕由此郁郁寡欢,一病不起,乾隆念及手足之情,恢复其爵位,但弘曕不久后便去世了。乾隆很痛惜,后来为其写了诗文,乾隆的意思是,我只是给你轻微处罚,希望你能改过自新,听到你患病的消息,又封你为郡王,希望你能快点好起来,没想到就这么去了。给弘曕的谥号为恭,而弘昼的谥号也是恭,提到弘曕,便不得不提弘昼的经历。
要说弘曕年纪小,无法和乾隆争夺皇位,那么弘昼则是强有力的竞争者。在名义上,乾隆和弘昼都是庶子,又于同一年封为亲王,乾隆即位后,弘昼自然是有心理落差的。为了安抚弘昼,乾隆把雍亲王旧邸和财物都给了这个弟弟。弘昼性格傲慢,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打了军机大臣,乾隆此时还是没怪罪。后来乾隆借机言语敲打弘昼,弘昼倒也识趣,于是在家摆祭坛,办丧事,吃供品,这情节在剧版《雍正王朝》中有,只不过时间弄错了,应该是在乾隆朝。除此之外还指导戏班子唱戏,疯疯癫癫地过完了后半生。
谥号为恭的意思是:知过能改。乾隆的意思是两个弟弟都有错,但是他比较宽仁,给了他们机会改过自新。相比于弘曕,弘昼的心理抗压能力还是不错的,后期大智若愚,活到了60岁,而弘曕年仅33岁。本来他们就是衣食无忧,放着好日子不过,非要自己整事,弘昼后期算是想明白了,弘曕也算是罪有应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