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1年,科学界就已证实,人体是由自身细胞和体内微生物细胞共同组成的统一整体,微生态系统是人体生存所必需的一个新生理系统。而且现在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任何动物都是与其共生微生物合为一体构建成完整的共生状态时才能保证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当然也包括万物的灵长,我们人类。
当科学家知道人体微生态与情绪的深刻关联之后,也从未停止从基因到病原微生物中寻找关于情绪的相关机制。在这里不得不提到人类的第二大脑-----肠脑。人的第二脑---肠脑与共生微生物之间的作用,对原始本能、情感和幸福感的影响尚未引起心理学家的重视。
野生动物的驯化过程以及许多家畜宠物的行为变化都可以归结于动物肠脑的变化而导致动物失去原始本能或者获得更多其它行为性状。而肠脑的变化完全是由于食物构成的改变而导致肠道共生微生物的改变而成。事实上,这一变化模式完全适用于人类。安定和谐社会的构建不只依赖于心理诱导,而需要更多关心的肠脑的诱导。
研究表明,幽门螺旋杆菌与人类共生至少20万年以上。但在过去的几十万年中并不是一个像今天成为国家疾控中心要重点防御的对象。自抗生素发明以来,人类幽门螺旋杆菌的深度感染和抗生素干预可能对于人类的精神健康有更严重的影响。中国人自杀率以及精神疾患的比例均接近或超过国际最高水平, 而大部分其中和情绪冲动有关。
中国科学院健康与遗传心理学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金锋教授的实验室长期临床观察表明,患有肠胃系统慢性疾病的人通常精神状态明显低于非肠胃系统疾患的病人。其中的重要因素推论可能与感染的幽门菌产生大量尿素酶导致个体血氨浓度过高有关。
基于肠脑,还可以衍生出脑肠轴这一概念,它是肠内细菌与大脑间的双向通信系统。已知的交流途径包括:神经系统、内分泌、免疫以及代谢途径。老年痴呆症发病率的升高并不能迁就于人群进入老龄社会和平均年龄的增高,而更多地可以归咎于特殊肠道微生物与肠脑之间的协调关系。
人体微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已经被现代科学所证实,市场上针对这一细分领域的对应食品尚且不多。但目前也有新锐企业推出了“微生组情绪食品”,基于2004年诺贝尔奖获得者阿夫拉姆·赫什科的理论基础,旨在从调节肠道微生态,通过脑肠轴转化机制,最终起到调节情绪的作用、提升理智的效果,因此“微生组情绪食品”也被业内专家称为人类第五代食品。
END
想了解更多知识,请微信搜索关注:后人类知识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