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宏涛
一,难以直面的问题
妻子和妈妈同时掉到水里,你先救谁?这是一个经典的中国式问题,但是我翻看了网上无数回答,在报刊上也看到过无数自作聪明的答案,却没有见到几个敢真正直面问题的答案。
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妻子和婆婆在丈夫心中,谁更重要的问题,也是在他们家中,谁是女主人的问题。丈夫把小家庭视为核心,还是仅仅把妻子视为大家庭的一个分子。
这个问题的答案本来应该是很明晰的,但无数中国男人的答案都严重不合格。因为他们说:“老妈只有一个,老婆还可以再娶。”也就是说,在这样把母亲捧上神坛的家庭中,老妈是女主人,妻子只能是小三,是配角。这样的家庭关系是错位的,是扭曲的,也是无数悲剧的根源所在。
在婆婆是女主人的家庭里,公公要么已经去世,要么公公名存实亡,是个透明人,婆婆爱的不是公公,而是儿子。儿子的精神爱的或者说付出的对象是母亲,而不是妻子。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妻子自然被冷落和忽视。等妻子生了儿子后,她无处寄托的爱就全部倾倒在了这个年幼的孩子上。
孩子天然和母亲更亲,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也会更同情母亲,并且和母亲同仇敌忾,敌视父亲和奶奶。父亲和奶奶对他的爱也不会超过母亲,所以这个儿子的恋母情结会和他爸爸一样严重。他们都是只有母亲,而没有父亲(父亲只是肉身存在,精神上没多大影响)的人。
等这个儿子长大,会和他父亲一样,虽然娶妻成家,但这个妻子依然只是精神小三,母亲才是他的原配。一代一代,家庭关系都这样错位,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也都无法和妻子建立真正和谐的亲密关系。
二,孝女的故事
今天偶然看到孝女雍姬的故事,不禁感慨,原来不只男人会说这么愚蠢(老婆没了可以再娶)的话,原来女人也会啊!
《左传·桓公十五年》记载:郑国相国祭仲专权,郑厉公为了亲政,派祭仲的女婿雍纠第二天去杀他。雍纠回家,见到妻子雍姬后,表情不自然。妻子追问之下,得知丈夫准备第二天在郊外宴请祭仲,然后乘机杀掉。雍姬就连夜去见母亲,问道:“父亲与丈夫哪一个更亲?”
母亲说:“是个人都可以做你丈夫,但能当你爹的只有一个。丈夫怎么能跟父亲比?(原文:雍姬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这也是‘人尽可夫’的由来和本意)?”
听到这里,雍姬就把丈夫的计划告诉了父母。祭仲就先下手为强,杀了雍纠,并陈尸示众。郑厉公得知后,驾着马车收敛了雍纠的尸首,逃离了郑国……
雍姬也因此名留青史,成为孝女的典范。后来又看到四大孝女的故事,大都是够变态的,比如曹娥,13岁,在父亲被水淹死后投河自杀;颜文姜刚嫁过去不到一个时辰,丈夫就死了(娶她本来就是为了给病重的新郎冲喜),小姑和婆婆认为是她克夫,于是百般虐待她,还命她一辈子不许回娘家。她逆来顺受,全心全意伺候婆婆,后来发水灾,为救婆婆和小姑淹死……
虽然用现代的理念去批判古人,对古人不是很公平,但今天还有很多人用这样的孝女故事提倡人们孝顺,真是太荒诞了!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精华,特别是在个人的修身养性上;但在夫妻的亲密关系这一块儿上,是绝对的短板;在家庭教育上,也乏善可陈。
三,孝道至上的原因
我今天还顺带看了与孝女雍姬相关的几个人物的经历,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为什么中国一直都提倡孝顺,提倡尊老,却很少提倡爱幼、尊幼?为什么子女殴打父母等长辈,是忤逆大罪,父母虐杀子女却不算罪。直到今天,法律也明显偏袒父母,刑法规定,虐待子女致死的,最高判七年。为什么呢?
答案是为了统治者的利益。郑厉公的儿子郑文公有三个儿子,他杀掉了两个,传位给了老三。其他国君,也大都有杀子的经历,春秋时期如此,后来的皇权时期,依然如此。汉武帝杀过儿子,李世民杀过儿子,武则天杀过……子女杀父母可以接受的话,不知道多少国君或皇帝会被子女杀掉篡位,所以,为了保护自己,国君和皇帝当然要颁布对自己有利的律法,儿子不但不可以杀父母,也不许顶撞父母,必须听父母的话,否则就是大逆不道,是不孝。这种观念深入人心了,皇权就相对巩固一点了。为什么父母可以杀子女呢?因为皇帝需要以此来保持自己的权威,来震慑自己的皇子们。所以,就没有不许杀子女的律法……
四,问题的答案
这些都扯远了,还是回到最初的话题上,母亲和妻子谁更重要呢?
在没有结婚以前,准确地说是,在未成年以前,是父母更重要,此时一般也还没有固定的伴侣。但等到成年以后,等到有了女朋友,特别是有了妻子以后,最重要的人就应该是妻子了。同样,对女孩来说也是如此。结婚后,最重要的是不再是原生家庭的父母了,而是自己的丈夫。
成家的人,最核心的亲密关系应该是自己的伴侣,而不是父母或其他人,否则就是关系错位,精神乱伦。
想要发展出比较好的亲密关系,新婚夫妻应该是独立于父母,单独居住的。这样才是新人和新家庭共同成长。只是中国的现实(比如很多人无法单独买得起房子,或者父母身体不好,或者其他各种原因,往往夫妻俩还要在男方家庭居住),导致一大家子人住在一起,小夫妻俩没有独立的环境,于是,矛盾就层出不穷了。
在一大家子住在一起的情况下,谁是女主人?新婚妻子很难做女主人了。在古代,需要煎熬多年,才能多年媳妇熬成婆,然后再以婆婆的权威把多年来积压的怒气发泄到儿媳身上。
如果确实无法改变一大家子一起住的情况,妻子也确实无法做女主人,但丈夫至少要明白:从决定结婚那天起,此后的生命里,妻子就应该是他心中最重要的人了,是和他关系最亲密的人。
各种事情,都要先和妻子商量,而不是视妻子为空气,跑去和老妈商量。甚至工资不给老婆保管而去给老妈保管……否则,受到忽视和冷落的妻子心理必然会扭曲,然后把爱转移到孩子身上……
有人在地铁里听到一个三四岁的男孩对妈妈说:“妈妈我长大了要和你结婚。”妈妈笑着问:“那爸爸怎么办?”小男孩回答:“让爸爸和奶奶结婚。”
夫妻关系是最核心的关系,也最亲密的关系,这一点本来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发现这个常识在中国太难普及了。就连我们心理学老师都说:姻亲永远大不过血亲。也就是作为一个资深心理咨询师的她,也认为父母比爱人重要。真是可悲啊!
母亲最爱的人应该是父亲,丈夫最爱的人应该是妻子。这才是正常和谐的家庭关系。中国最常见的却是:母亲最爱的是儿子,丈夫最听从的是母亲。妻子最爱的是自己的孩子……一代代恶性循环。
当然,也有很多女人,二三十岁了,还什么都听父母的,甚至结婚了,也是嫁人不嫁心,只把原生态的家当亲家,不断拿老公辛苦挣的钱给父母和娘家的其他兄弟姐妹花,对自己老公却很吝啬……
五,婚姻质量不高,导致亲子关系扭曲和恶性循环
很多人说,我真的不爱我的丈夫,我当初和他的婚姻就是个错误,只是为了孩子,或者出于各种原因,我不想离婚,但我最爱的肯定是我的孩子,我怎么能去爱一个我不爱的人呢?
也许,这就是中国式悲剧的最大原因吧。婆婆不爱公公,所以把爱转移到儿子身上,妻子受了冷落,于是爱自己的儿子……于是,在夫妻关系不和谐的家庭环境下,孩子的身心不够健康,难道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
今年(2015年)春晚最让我看得悲哀的小品就是冯巩的那个小品《小棉袄》了。
一个妻子去世多年的男人,不去找新的伴侣,却把对妻子的爱和对女儿的爱,都压到女儿身上,让女儿无法喘气。女儿25岁找个男朋友,他都愤怒和伤心,抱怨她才25岁怎么就急着找男朋友了?恨不得掐死她的男朋友。这个爱就有些错位和变态了。
父母应该有自己的生活,不该把目光和精力都投注到孩子身上。亲子关系是唯一指向分离的关系。夫妻俩一辈子白首不分离,是美好的祝福。父母与子女一辈子不分离,则是毋庸置疑的坏事。
好男儿志在四方。父母应该不断放手,最终完全放手,让孩子们去更广阔的天地自由飞翔。
但很多父母潜意识里认为孩子留在自己身边一辈子才是好事,于是不自觉地把孩子培养成窝囊废,这样就成功地让孩子呆在自己身边一辈子了,因为孩子离开他们无法独立生活……
婚姻幸福的前提是:夫妻双方先与各自的父母精神断奶,与原生态家庭保持距离,把伴侣当作(除自己之外)生命里最重要的人,共同维护两个人的小世界,新家庭。
孩子健康的前提是:父母之间亲密和谐,都爱孩子,但爱孩子不超过伴侣,要与孩子保持适当的物理距离和精神距离(特指三岁后,特别是两岁以前,没有母亲全方位的呵护和爱,孩子的身心很难健康成长),并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而不断放手,让孩子自己成长。
本文写作于2015年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