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昨天为止,写作坚持“日更”整整一个月。
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谚云‘读十篇,不如写一篇。’盖常作则机关熟,题虽甚难,为之也易;不常作则理数生,题虽甚易,不为也难。”这个道理不难,清代彭端淑在《为学一首示子侄》也曾写道:“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写作本身是一项具有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精神事业,然而,文生笔端需要心动方可笔有的精神创造性活动,因此,心神的触动,行之于笔端方可有文,这个过程重在于一个“为”字及实践,只有写才有,不写则无。
对于写作,最重要的是在于实践,如吴思敬在《写作心理能力的培养》中提到:“要有一定的训练量。没有一定的量就没有一定的质。不付出功夫切切实实地来练,在好的训练方法,也是无济于事的;不写够一定数量的文章,提高写作心理能力就是一句空话。”在这里,作者提到了写作的“数量”“训练量”,这个量就是需要坚持“日更”的写作实践来实现的。对此,现代语文教育专家叶圣陶也不厌其烦地强调:“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又说要:“不断练,练的功夫到家了,采能得心应手,心里明白,手头纯熟。”一句话,前辈们在写作指导上无不是强调一个实践,也就是一个字:写,三个字:不断写。可以这么说,对于写作的真理:唯写不破。然而,还必须强调,写作实践是务必发自内心的,写作者真正拥有热爱的兴趣。至于所谓技巧,相对次要,当然不是说不重要。对于这一点,很多现当代大作家可以为证,如著名的现代作家沈从文,仅仅以小学文化程度,对写作为何物毫无所知,更不用说有什么写作技巧的了解与储备,随军走出湘西并一路写作终成大作家并走进北京大学成为文学院教授。还有同样是被称为“现代良心”的巴金,只因为身处法国巴黎留学期间生活的苦闷那拿起笔来,只是为了抒写自己曾经的生活,为情感找到一个合理发泄的出口而写作,纯粹是在汹涌炽热的感情的支配下来写作,完全无任何写作技巧而言。诸如此类,在古今中外文学史上不胜枚举。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对写作真正有兴趣,就会坚持去写,在日积月累的写作实践中,那些写作所需要的技巧,在写作的过程中慢慢是会领悟到的,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功到自然成。
在张蕾主编的《写作心理学》中对写作实践如是说道:“当然,最直接、最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还是从事写作实践。只有勤动手动脑,才可以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和心理定势,把写作看成自己的第一需要,这样孰能生巧,自然会提高写作能力。”作者在这里提到的“写作心理定势”对于写作者而言,尤其重要,而写作的“心理定势”必须得由个人的写作实践来形成,除此别无他途。说具体点,所谓写作“心理定势”一个是每天写或经常写的坚持的写作习惯的形成;其次就是在习惯这一表面形式的深层次底下,包含言语表达欲念与神思的凝集与灌注等有形与无形的写作技巧等稳定的形成与发挥。无独有偶,在吴思敬的《写作心理能力的培养》中也强调:“写作心理能力的培养途径不易,方式多样,但不管什么途径,什么方式,都要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同时,他还进一步强调道:“培养写作心理能力要靠实践。这里的实践,不是盲目的实践,而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
除此之外,坚持写是一个因素,而为什么坚持写即写作的目的又是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对于写作目的,有人认为可以分为两类:“一个是表达自己,一类是赚钱。”我想,第一个目的是首要的,而第二个目的是最终的。即便是抱着为了赚钱的目的来写作,首先必须要忠实与自己,无论是写什么,不从自己出发来写作的,首先就没有个性,没有个性的作品就没有情感的投入,这样的作品自然是不可能真切的,从而使作品失去了感染力,也就没有了读者,又如何来赚钱呢?因此,写作忠实与表达自己,才能是作品具有个性,而有个性的作品才能引发共鸣,正如我们常说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样,“个性的才是共性的”,作为写作者,真正遵循了自己内心去写的东西,才会反应人性深处的东西,这样的作品自然会涉及人类共性,自然是有感染力的,这就是为什么大作家虽然写的是别人身上的事情,但能深入人类的情感去共情共鸣,写得是那么深刻真实,时常给读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秘诀。这是写作者另一种实践——情感的共情。只有在多次写作的切身体会中,才能发现写作是一门需要不断实践不断深入体悟的精神生产活动。失去切身的实践、反复的琢磨,就失去了让写作这门艺术开花结果的肥沃土壤。
同时,在两种写作目的中。一个真正热爱写作的人,应始终把握与坚守为自己写作的初心,才可能写作好的伟大作品。说到底也就是写作应该深入世俗又远离物欲社会,保持一种始终孤独的心境,否则很难面对人类终极性的人文关怀。毕竟文学及人学。写作作为艺术,无论是写什么,都是关注人的世界的问题。说到底,是为人而写。因此,表达自我,是初心,也是目的。而为了赚钱,是世俗与功利的。对于写作从艺术角度而言,它是心灵与精神领域的事情,金钱使它带上了深深的铜臭味,犹如写作者的手脚带上了镣铐,精神与心灵就不会轻盈而飞扬,手脚也就被捆绑而不能自由。然而,这完全是与写作截然相悖的,写作作为精神活动的生产,首先得保证心灵的自由和精神的独立。否则,写作完全无法进行。也许,有人会认为,为赚钱而写作,也无可厚非。从最终目的而言,确实如此,然而,赚钱无论如何都是写作的一个副产品,是一个在遵从自己内心心灵与精神世界的本真去表达自我之后的事情,而不是抱着赚钱或直奔利益而来进行写作的。这里有一个先后问题,忠实自我写作写出好作品永远是首要与最重要的,其次才是好的作品得到社会的认同与赞赏从而获得名利。绝不是带着为了名利来进行创作,这就是本末倒置、适得其反,相信,最终也会得不偿失。
事实上,在写作的实践过程中,作者的功利心越强,在写作上保持自我心灵的自由、开放、纯净、与精神的独立、丰厚、深邃就越不可能。因为,功利心的世俗性和欲望性会遮蔽心灵与精神的“心眼”,会闭塞写作者与外界事物作心灵与精神的沟通与交流。从而使写作者心中无存货,笔下难有神。
写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你不是在说写作重在实践吗?为何偏离了主题写到了写作的两个目的?其实,明眼人不难发现,写作实践不能一味地漫无目的,即就是必须在一个指导原则即写作初心的贯彻下进行方可有效或进步,正如荀子说:“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否则,不但于写作无益,反而是徒增烦恼于事无补。因此,写作实践固然重要,但是,秉持写作初心的写作实践方可“虽千万人吾往矣”。
正如有首歌唱的“心若在,梦就在。”写作也是,心是写作之源,写作不过是心灵的一个梦罢了。没有心灵与精神的自由与独立,就不可能有梦的美好与实现,但愿一切在写作之路上逐梦的人能“守初心,做真人”,不断在逐梦之旅中,用坚守“‘日更’写作的姿态”去迎接美梦成真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