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在朋友的推荐下,追了一部韩剧《请回答1988》。我看剧不多,但是目前为止,这部剧最让我感动。一共20集,每集差不多两小时,刚看第一集的时候也没有很吸引我,但是耐着性子看下来,觉得整片特别有“生活的韵味”。普普通通的家庭,平平常常的琐事,构成了一幕幕真实而又温馨的生活画面,看完真的感觉非常治愈。
在这个疫情肆虐的2020,重温1988里关于爱情、亲情、友情、梦想还有生活中各个微小的细节,收获的不仅仅是温暖和感动。
关于爱情
女主德善是个很善良可爱的女孩,超喜欢她在剧中大大咧咧的性格和短发形象,青春期时对爱情懵懂的憧憬,让她对喜欢姐姐宝拉的男孩善宇产生错觉的喜欢。弹幕里很多人都说德善缺爱,谁喜欢对她好,她就会喜欢回去,这一点我也很赞同,因为她缺少来自家庭的关爱,身为家里的老二,德善一直是被忽视的存在,上要尊敬姐姐,下要爱护弟弟。她的成长和大多数人都是相似的,平凡普通却渴望被爱,小心翼翼地面对这世界带给他们的不公。幸运的是,她遇到了男主阿泽,一个会把她捧在心上喜欢的人。
看完全剧再回头看,阿泽作为德善的伴侣真的好合适啊,他总是肯定德善,肯定她的漂亮,肯定她的所有。对德善的依赖也从不掩饰,忠于自己的内心。
忘记圣诞礼物,他会大冬天穿着短袖跑到德善身边问她喜欢什么礼物,自己一定会买给她;
当德善被暴露狂吓到不敢上厕所时,他会偷偷跟在身后保护她;多年后知道德善被放鸽子大冷天一个人去看演唱会时,他毅然决定放弃重要的围棋比赛,奋不顾身地奔向她。
而德善需要的就是这种关注与肯定,最后也是阿泽始终如一坚定的选择打动了德善。
如果说德善和阿泽算是偶像剧里设定的有情人,那么男二正焕就是留给观众的遗憾了。狗焕一直喜欢德善却不知道怎么表达,为了德善挡住公交车上的“碰撞”、给她准备圣诞礼物、看到德善从读书室回到家才能安心睡觉……这一幕幕的场景,观众也都被这单纯的付出感动,希望他们俩能有一个好的结局。
看弹幕里很多人都为狗焕操碎了心,可能初恋就是这样一种存在吧,有一种不完满的美好。就像狗焕没有早阿泽一步和德善去看演唱会,不是因为那天红绿灯在跟他作对,也不是因为总是遇不到那该死的“时机”,而是因为他一次次的犹豫,所以他最终没能和德善在一起。其实,我很想不通狗焕为什么一再犹豫,一再退让,总觉得现实中在感情里所有的犹豫,都是因为不够喜欢,或者是其他的外界条件不满足。现在回头看来狗焕真的默默做了很多,默默守护了德善很久,也许有些人注定只是男二,配角永远只能留给遗憾吧。
关于亲情
比起爱情,这部剧对于亲情的刻画更为细腻。看完这部剧,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双门洞的父母都是全天下最好的父母!
德善是家里的老二,也是个懂事的孩子,荷包蛋、鸡腿都得让给姐姐弟弟吃,连生日都要过姐姐“剩下的”。她一直谦让,以为父母知道她的“牺牲”,但是家人们其实并不清楚。在失去奥运会举牌资格的失落下和父母没有听自己的话依旧把姐姐和自己的生日放在同一天过的委屈下,德善终于爆发了,说出了自己内心的想法。于是就有了德善爸爸和德善的经典对话。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是相互成全。这位不善言辞的爸爸,说不出太多好听的话,却做了许多父母担心子女都会做的事。德善的姐姐宝拉的性格也是个外冷内热,不善表达的性格,给爸爸买的礼物都是要通过妈妈作为传达,和爸爸两个人一起吃饭的时候也总是尴尬的沉默。
最后,宝拉和爸爸都是用写信的方式,带着哽咽的旁白,赚走了无数观众的眼泪。爸爸明明知道皮鞋买大了却硬要在女儿面前装作很合脚的样子,宁愿自己难堪也不让女儿内疚。宝拉在婚礼上看到爸爸穿上自己给他买的不合脚的皮鞋,瞬间泣不成声,父女心底都藏着对彼此深深的爱,但表面上愣是打死不承认。其实,亲人之间只需要用上最朴素最真诚的表达就够了。
隐藏的情感被发现也是这部剧最温暖人心的地方,可能东方人都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却善于隐藏自己的情感,但是当这种被隐藏的情感被亲朋好友发现并给予回应,这又是莫大的感动。
就像德善奶奶去世时,德善爸爸一直没有表现出伤心的一面,甚至遭到德善的误解认为老爸是没有感情的冷血动物,直到德善大伯出现的一瞬间,大人们马上哭作一团。大人们难道对于自己母亲的的去世就是如此地平淡甚至是不在乎么?其实,我们的父母也并不是没有情感,只是他们隐藏的很好,直到被拆穿的那一刻才如大坝决堤般宣泄出来。
除了德善一家,剧中其他家庭的父母也很温暖。正峰就算高考考了六次还没考上大学,正峰爸妈也始终对他不离不弃,一如既往的支持,只希望他健康成长;善宇妈妈背着善宇在澡堂做苦工,只为让他也能像其他孩子一样穿名牌,不被别人瞧不起;阿泽爸爸为了不打扰阿泽下棋,把歌唱节目的声音调得很低很低;东龙爸妈虽然平日里看似不在乎他,但是当他“屁股开花”住院时,爸爸起早为他买香蕉,妈妈抛掉重要的工作专门照顾他,给他煮他最喜欢的海带汤……
在这部剧里,我想我们都看到了自己爸爸妈妈的身影,感动、感慨之余,也请多多关心一下我们的父母吧。
关于友情
在双门洞的胡同里有这样一群少年:德善、正焕、阿泽、东龙、善宇,他们从小一起长大,在胡同里肆意嬉戏玩耍,在校园里干着各种趣事,在小伙伴的房间里看片、唱歌、跳舞、打闹……一起走过了青春年少最美的时光。
年少的时候,我们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聚在朋友家看电视,被家长的声声呼唤叫回家吃饭。
一起自习,总有人全程都在睡觉,有人把作业认真做完借给大家抄。
一个小伙伴有喜讯,每个小伙伴都在等着电话响起排好队去祝福庆祝。
我只是觉得这样的友情难的不在于开始,在于维持。编剧还是很仁慈的,让他们大部分人长大之后还能重逢。曾经的我们也都有过这样一起长大的朋友,但高考过后,不同的城市,不同的成长轨迹,人生就在这一次次的不同的选择中走散了。
阿泽房间这个大本营,有太多我们经历过或没经历过的暖心小故事。这些故事串联在一起,是五人帮没有走散的缘由,是对观众遗憾的弥补。
关于梦想
记得有一集是在胡同口的高台阶上,德善和爸爸的聊天,爸爸问高三的德善有什么梦想,德善犹豫一下说,我没有梦想,很让人寒心吧。
这段看得让人特别有共鸣,回想起自己的18岁的时候,其实也没有什么清晰的梦想,就只知道要努力学习考个好的大学。德善学习不好,被老师归类在考不上大学的层次中,当她发现周围的伙伴都有着自己的梦想,而自己却一点想法都没有时,觉得自己太愚蠢了。爸爸安慰了德善,跟她讲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梦想的,很多人都没梦想,没关系,梦想慢慢就有了。后来,德善成为了一名空姐,这个职业也非常符合德善善良、体贴、开朗的个性。
剧中,几个大人们也谈起了自己的梦想,正焕爸爸的梦想是成为一个科学家,现在是电子产品代理商;东龙爸爸的梦想是成为舞者,现在是一名老师;崔泽爸爸的梦想是成为摔跤手,现在是经营一家钟表店,沉默寡言的他在和邻居和孩子进行一些体育运动时,他的力量总是让小伙伴们惊呆了。三个家庭主妇也围在一起说起了小时候的梦想,善宇妈妈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歌手,所以她会跟邻居去参加全国歌曲大赛,德善妈妈的梦想是成为一个明星并能和喜欢的偶像吃个饭,正焕妈妈的梦想是成为画家......
谈着谈着大家发现,即使生活的棱角早已被磨平,对梦想也只是云淡风轻笑着说出来,仿佛那只是一个年少无知的过往,实际上在大人们心中,这个梦想是隐藏的欢愉或难以割舍的痛,虽然他们当中没有人是实现自己梦想的,但或多或少带有梦想的影子。现在再问到大人们的梦想是什么,几个爸妈无一例外的是说起自己的子女,希望他们健康、上大学、个性变好一点。所以,当德善追问爸爸的梦想是什么,爸爸说就是希望自己的子女健健康康的,除此以外没有梦想了,德善一脸的失望和无奈。
现在很多父母们似乎天然的把孩子的事情当成自己的梦想,作为子女,当听到父母说这些话时,是感动还是压力山大呢,想必各种滋味都有吧。希望我们到了父母那个年纪的时候还能依然有梦想并为之而行动,让隐退的梦想因努力而重新焕发光彩。
关于生活
喜欢看韩剧的朋友都会有一种感受就是:韩国人太会生活了。是的,韩剧似乎总是擅长把生活的细节展示出来。吃饭的场景无疑就是一道“壮丽景观”。稍微留意一下会发现,几乎一集《请回答1988》就要“吃好几顿饭”呢。动不动就在煮饭,动不动就吃饭,动不动就喝点小酒,真的是看得人口水直流。然而,这不就是所谓的生活吗?
真正的生活不应该是凑合,不应该是随意解决。有松有驰,有享受,有奋斗才是真生活。既要专心致志工作,也试着努力享受细水长流的美好。 时常问问自己,今天吃什么呢?试着给自己做一顿色香味俱全而又清淡可口的饭菜吧。
关于青春
最后一集的名字是“再见,我的青春;再见,双门洞”。就像所有的剧本都有终点一样,胡同里的岁月也会终结。长大后的德善再次回到荒乱的胡同,一切都不似从前。当镜头再次切回阿泽房间的门口,德善还是穿着件第一集穿的粉色毛衣,她含泪推开门,却看到四个小伙伴坐在地上,回头笑着看着她说:“怎么了,德善,又被姐姐打了吗?”
青春总是有尽头的,时间一直在流逝,但这种追忆青春的方式却是我认为最好的。正如最后编剧所说的:“怀念那个时期,怀念那个胡同,并不只是因为怀念年轻时候的自己,而是因为那里有爸爸的青春、妈妈的青春,朋友们的青春,和我所爱着的青春。也因为没能对那些再也没法聚到一起的年轻的风景,最后问候一声,而感到惋惜。如今对已经逝去的东西,对再也无法回去的时间,说一句迟到的问候,再见了我的青春。”
这是编剧对于青春的感言,我想也是我们大多数人对于青春的感言吧,时间在流逝着,青春短暂而美好,好好抓住青春的尾巴,好好奋斗,好好生活吧。希望将来我们像德善这样回忆逝去的岁月时,也能欣慰地感怀:我们的青春是那么美好,我们的人生是那么充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