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强调出分前和出分后?因为这两个阶段所做的事情是不一样的。分数出来之前,主要是专业的选择,因为学校没法选择,是由分数决定的,分数出来之后,那就进入志愿填报的实战阶段。
分数出来之前,先进行专业的选择。
1、什么是好专业?
和很多家长和考生接触下来。还是感觉大家有一个比较集中的"误区",就是对好专业的认定上面,核心之一就是分不清楚强势专业和好专业的区别。
什么是强势专业?大意就是指学科实力强,学科评估成绩好,甚至是国家重点学科的,比如武汉理工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江南大学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华东理工太学的化学工程与技术、中国矿业大学的安全科学与工程……上面都是学科排名第一的学科,典型的优势专业。从学科实力的角度说这也是好专业,但是不是大众认知的那种好专业。
什么是"好"专业?首先这个好指的是大众认知,带有功利性的,就业导向的,所以加个引号。如就业质量好,有钱途,录取线也往往是前几名的,比如信息类、经管类、医学类,具体的比如计算机类、软件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金融类、财务审计类、财税类、电气工程、临床、口腔等,数学类、统计学、自动化、师范类、法学等。当然这是见仁见智的,不过总起来看吐槽偏少的。
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差"专业,比如大家熟知的生物类、药学类、土木类、材料类、化工类、化学类、环境类、地质类、矿业类、油气类、冶金类、船舶类、农林类、海洋类、地球物理类…….当然这也是见仁见智的,不过总起来看吐槽偏多的。
真正的好专业是什么? 那就是优势专业+热门专业。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软件工程、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金融学、会计学、统计学、南京审计大学审计学、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武汉大学法学、四川大学口腔医学8年本博……专业实力都是全国数一数二的,同时又很热门,有里有面,当然分数会高上天。当然计算机类在什么大学都是好专业了。
2、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好专业?
以上好专业中,找到相对适合自己的,这里的专业指专业类别,而不是具体某个专业,那样会严重限制自己,同一个专业类别的专业没有本质区别,何况越来越多的院校是按专业类别大类招生,而不是具体的专业。比如计算机类专业,就包含计算机、软件工程、物联网、网络安全、网络工程、数字媒体技术。
3、对选择专业有什么误解和难点?
一定要考虑几个情况,性格、家庭经济情况、分数、个人规划等。
举个例子,又穷又丑,金融学肯定不能学,计算机、软件工程等热门工科优先。
4、大原则
大原则∶家境贫寒者学实用性工科和商科(女生)为主,计算机软件工程自动化电气工程车辆工程会计审计财务统计之类的,目的是能有个安身立命一技之长。女生∶慎报工科,商科为主,经管师范外语法学优先,医学也不是不可以考虑。内向敏感∶倾向和机器打交道多和人打交道少的专业,外向活泼敢想敢干,则相反,学能充分发挥你沟通管理执行能力的专业。
大原则之外∶ 想学啥学啥,喜欢是第一位的。中产∶艺术、文学、商科(也可以围绕艺术,策展画廊经营之类的)之类的,既陶冶情操又可以收入不菲。还是要考虑一下兴趣爱好(尤其是真正热爱并擅长的),实在没有兴趣爱好那就啥火学啥,比如知乎两大法宝金融计算机,就算将来后悔也会比别的专业少一点。
5、几个误区
对专业的典型的认识误区之一,就是是把专业分数化、量化的,比如满分100分,计算机95分,金融90分,化工50分,材料55分、机械 60分、历史45分、外语60分…….这是一件极其可笑的事情,五六百个专业,除了几个公认好和差的,绝大部分都是根本没办法分出好坏,没办法比较的,更是没法量化、打分的。
很多人的对专业的集中性误解是∶我学了某个专业,就只能做某项工作(或者在某个行业),其它的做不了。我没学某个专业,就无法做某项工作(或者在某个行业),再努力也没用。
其实这种只适用于行业壁垒比较强的专业。还有很多的专业,壁垒不是那么高的,都可以做同一个职业,很多专业都可以做程序员,运营和管理基本上不限专业了,一个专业,也可以做很多职业。比如法学,可以考公务员,可以做律师,可以做法务,可以做审计。
以上是高考出分前需要做的工作,下一篇分享出分后的操作。我是青少年生涯导师,高考志愿填报规划师海英草,欢迎大家在留言区互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