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可能已经发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某些时间范围内,他会只对环境中的某一项特质专心,而拒绝接受其他特征的事物;他还会不需要特定的理由而对某种行为产生强烈的兴趣,不厌其烦地重复,直到突然爆发出来某种新的动机为止,这一时期就称为孩子的敏感期。我国著名教育家孙瑞雪写过一本书,叫《捕捉儿童敏感期》,就是专门针对这个说的,有兴趣的可以看下。儿童的敏感期是可逆的,也是不可逆的,这个看似矛盾的关系怎么理解呢?说他是可逆的,是因为0—6岁的儿童如果敏感期没有得到良好发展,到了6—12岁还有机会弥补,但是,有个前提是在6—12岁期间,儿童必须有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但是我们想想,6—12岁的孩子在做什么?一般都是刚好在小学阶段,在学习等各方面的压力下,这个阶段的孩子,既得不到6岁以前来自父母像0—6岁那时的宽容和疼爱,又得不到长大后成人给于的尊重,所以,这样看来,敏感期也是不可逆的。
第一个,语言敏感期(0—6岁)
成人想要学习一门语言,是件困难的大工程,但是幼儿却轻易的学会了自己的母语,就是应为幼儿正处于语言的敏感期;当孩子老师看着成人的嘴巴,并且咿咿呀呀不停的说话时就要注意了,这时候要给孩子正确的指导(这个在语言发展里面会详细说),引导发声。
第二个,秩序敏感期(2-4岁)
当宝宝离开一个熟悉的环境进入另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时,就会表现的害怕,甚至是哭泣,这是因为宝宝正处在对秩序的要求正处在一个非常敏感的时期,之前看过一个妈妈写的一篇文章,说在她孩子三岁的时候,她们搬家了,搬家的那段时间,孩子情绪特别不好,特别是晚上,孩子更是哭着让要让妈妈搬回原来住的地方,事实上,已经搬家后,一般都不会回去了,这个妈妈也是,很长一段时间后,孩子终于不哭了,接着就是孩子上幼儿园,然后这个妈妈发展,之前爱说爱笑的孩子现在呆呆的,和妈妈也不说悄悄话了,我们想想,去到一个新家对孩子来说就是陌生的,以前熟悉的一切都不存在,加上刚上幼儿园,还要离开妈妈一整天,对孩子来说更加没有安全感,最后这个妈妈说,要知道搬家对孩子影响这么大,就不搬了。当孩子出现一些例如吃饭必须先放碗,再放筷子,最后放勺子,睡觉前必须先洗脸,再洗脚,再上厕所,最后才上床等情况时,就说明秩序敏感期已经歉然来临。这一时期是给孩子建立安全感做好的时期,所以尽量不要去打破孩子已经习惯的生活环境。
第三个,感官敏感期(0—6岁)
宝宝是通过视觉、触觉、嗅觉、味觉的感官来熟悉周围的环境,特别是味觉,我们发现,孩子小的时候,什么东西都忘嘴巴里放,不仅仅是吃手,反正就是宝宝嘴巴能够够着的,不管能吃的不能吃的都忘嘴巴里放,但是最后又会把它吐出来,虽然更多的时候孩子还没有机会吐成人就已经给挖出来了,这就是孩子再用嘴巴,用他的味觉来认识世界。所以在家里,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可以尽可能多的给孩子感官的刺激。
第四个,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
很多情况下,忙碌的成人往往会忽视生活中细小的事物,但是孩子却能捕捉到,比如花坛上有条小虫,白纸上有个小点,天上飞着的气球等,这是因为孩子处在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这一时期也是发展孩子专注力的时期,所以当我们带孩子出去玩的时候,不要急着到达目的地,如果孩子看到路边一个不起眼的东西而停留,那我们就停下来,让孩子自己玩一会儿。
第五个,动作敏感期(0—6岁)
从孩子会走路开始,是孩子最活泼乱动的时期,刚回走路的孩子总是喜欢自己走,如果成人要去抱抱她,孩子也会拒绝,这时期,成人就应该充分让孩子运动,使其肢体正确、熟练,同时左右协调发展。
第六个,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
两岁半的孩子渐渐开始有了自己的玩伴,开始结交朋友,开始有了群体生活,做父母的应该给孩子一个明确的生活规范和日常礼节,使其日后能有一个良好的规范和自律。这个时期,也是道德开始形成的时期,要告诉孩子一些基本的社会道德和礼仪,比如过马路要看红路灯,不能随地丢垃圾,冒犯了别人要道歉等。
第七个,书写敏感期(3.5—4.5岁)
这里所说的书写不等同于写汉字,这里的书写更多的是涂鸦,画画;如果在这一时期就让孩子像小学生一样写字,那就犯了“拔苗助长”的早教误区。
第八个,阅读敏感期(4.5—5.5岁)
这里的阅读包括成人讲故事和孩子自己看绘本;其实在孩子更早的时候就可以给孩子讲故事,在孩子读书敏感期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将成人讲过的故事复述出来。
第九个,文化敏感期(6—9岁)
这个时候,就需要培养孩子的爱国主义了,引导孩子以“我是中国人而骄傲”。
错过关键期有什么影响呢?举个列子,“狼孩”的故事大家听过吧,最早在印度发现了两个“狼孩”,人们发现之后就把他们带回人类社会,小的叫阿玛拉,当时2岁,回到人间两个月就可以发出“波波”声,诉说饥饿口渴之类的,但是遗憾的是到第11个月的时候就死掉了;大的叫卡玛拉,当时七八岁,她用了4年时间掌握了6个单词,五年时间才学会用两脚步行。一直活到十七岁,到死都没有学会真正说话,智力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还有一个实验,把两只猫,一只成年猫,一只刚生下来的幼猫,同时放在一个完全黑暗的空间里,一段时间后,把两只猫换到一个光明的地方,结果发现,成年猫很快适应了光明,但是幼猫却失明了,这两个列子可以看出,当孩子处在敏感期的时候,学什么都很快,适应能力也很快,但是错过敏感期,要想再学会,就困难得多,甚至学不会。
孩子敏感期的出现,是需要成人细心观察的,粗心大意或是不懂得的成人,可能就会错过这个时期,那么出现都会有些什么样的特征或者表现呢,那么,当孩子出现了对某个事物特别感兴趣这样一个时期的时候成人应该怎么做呢?第一,把孩子看成一个有能力的个体,注意是有能力的,不是病人,也不是残疾人,同时还是个不依赖于别人的个体;第二,细心观察孩子敏感期的出现,当敏感期出现的时候,孩子不会给爸爸妈妈说“我的敏感期出现了”,这一个时期也不会一直存在不变,过了这个时期就过了,要想再次出现,就要花费比原来不知几倍的时间和精力,所以要求成人细心观察孩子在某个阶段是否出现相应的特征;第三,布置丰富的学习环境,比如孩子出现感官敏感期,父母可以把家里布置得丰富多彩一点,满足孩子视觉、触觉、嗅觉、味觉的刺激需要,阅读敏感期,成人就给孩子投放一些对孩子有利的书籍,父母也可以跟孩子一起看书,培养孩子看书的习惯;第四,鼓励孩子动手动脑操作;第五,适时协助而不干预,这里一定注意,是协助,不是干预。
英国教育学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说”,大致意识是孩子就像一张白纸,是通过承认的引导,在白纸上着色,画出一个五彩斑斓的人生。
每个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也希望每个孩子都有一个五彩缤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