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医家张景岳《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一、问寒热
寒热是辨别患者病邪性质和机体阴阳盛衰的重要依据。
询问患者是否感觉怕冷或发热。
症状:
1、恶寒发热: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外邪侵袭肌表,正邪相争,卫气宣发失常所致)
2、但寒不热:只感觉冷而不发热(感受寒邪,或阳气不足而阴寒内生所致)
3、但热不寒:只感觉发热而不怕冷(阴盛或阴虚所致)
4、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外感病邪至半表半里阶段,正邪相争,互为进退所致,见于少阳病和疟疾,属半表半里证)
二、问汗
汗能反映人体阴阳和表里两方面变化。“问汗”主要诊察患者是否出汗及部位、时间、多少等。
表证辨汗:
1、表证无汗多为外感风寒
2、表证有汗为表虚或表热证里证辨汗:
①汗出不已,动则加重者为自汗(多为阳气虚损)
②睡时汗出,醒则汗止者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
③身大热而大汗出(多为里热炽盛)
④先恶寒战栗,继而全身大汗者为战汗(多见于急性热病)
⑤汗出身热、烦躁不安、脉来急促(为邪盛正衰之危候)
局部辨汗:
1、头部出汗可能是由于阳热或湿热
2、额部出汗,脉微欲绝,为元阳离散,虚阳浮越之危象
3、半身汗出者,无汗部位多为病侧,可因痰湿或风湿阻滞,或营卫不和,或中风偏枯
4、手足心多汗,多因脾胃湿热,或阴经郁热所致
三、问头身
头痛有虚实之分:
1、实证:头部胀痛、刺痛、固定痛
2、虚证:头部空痛、隐痛
头晕分虚实:
1、实证大多由肝火、痰湿、瘀血所致
2、虚证多由气血亏虚或肾虚精亏所致
四、问便“二便为一身之门户”。
大便:大便的排泄与脾胃受纳运化、肾阳温煦、肝的疏泄、肺气肃降都有密切关系。
小便:小便的排出,与肾的气化、脾的运化、肺的肃降以及三焦通调有关。
主要询问二便次数、便量、性状、颜色、气味以及排便时间、排便时的感觉和有无伴随症状。
小便分寒热:
1、热证:小便色黄赤而短少
2、寒证:尿色白而清长
便秘分寒热虚实:
1、实热:腹胀满闷,痛而拒按,苔黄燥裂
2、实寒:多腹痛拒按,苔白身冷,为寒邪阻遏阳气,腑气不通泄泻分寒热虚实:
①湿热:暴发泄泻,大便臭秽,腹痛肠鸣,里急后重,肛门灼热
②寒湿:泻如稀水,色淡黄而味腥臭
③食滞:吐泻交作,吐物酸臭,泻下臭秽
④脾虚:完谷不化,便稀溏薄,迁延日久
⑤肾阳虚:每日黎明前腹痛泄泻,泄后则安,又称“五更泄”
⑥中气下陷:肛门气坠,甚则脱肛
五、问饮食
脾胃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是气血生化之源。
1、吃得少、消化不良:或为脾胃气虚,或为内伤食滞,或为湿邪困脾
2、消化不良:日常容易厌食、胃部胀痛、嗳气、泛酸
3、喜欢吃热食或吃完饭后常感觉饱胀:脾胃虚寒
4、厌食油腻、胁胀呕恶:肝胆湿热、横逆犯胃
5、消谷善饥:胃火炽盛,伴有多饮多尿者,可见于消渴病
6、饥不欲食:胃阴不足
7、食入即吐:其势较猛,胃中实火上逆
8、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脾胃虚寒
9、吞咽艰涩、胸膈阻塞:噎膈证
六、问胸腹
胸即膻中,上连心肺,下通脏腑。与胸腹部相关的疾病很多,“问胸腹”主要辨别脏腑病证,包括胸闷、心悸、胁胀、腹胀等。
1、胸闷:多与心肺等脏器气机不畅,或寒热虚实有关
2、心悸:多是由于心或心神发生病变所致
3、胁胀:多是由于肝胆及其经脉发生病变
4、腹胀:多为气机不畅
七、问聋
中医常会问患者:“平时有没有耳鸣、听力下降等问题?”
1、重听:患者有听力略微减退,或听觉迟钝等症状
2、耳聋:听力明显减退,甚至听觉完全丧失
3、耳鸣:自觉耳内有响声
耳鸣、耳聋者,有的是由于肾虚引起,也有可能是肝火或肝经湿热所致,肾虚者多伴有腰膝酸软、夜尿频且清长。
八、问渴
患者就诊时,中医常会问:“平时喝水情况怎么样?是否经常感觉口干口渴?”口渴主要是由于体内津液不足,或津液输布出现障碍所致。中医问诊时,会注意患者有无口渴、饮水多少、冷热喜好及其他症状。
1、口渴:可见于津液已伤、水湿内停
2、非常渴又喜欢吃冷饮:热盛伤津
3、渴不多饮,或水入即吐:可见于痰饮水湿内停或湿热内困
4、口渴但用水漱口又不想咽下,且伴有多饮多尿:多患有消渴病
九、问旧病(病史)
“以前有类似情况吗?有家族史吗?有过敏的药物吗?”问旧病是获得患者疾病信息的重要方式,可以发现疾病的诱因、发病病程及家族史。
1、如果患者平时身体强壮,患病多属实证
2、若身体虚弱者患病,多属虚证
3、平时阳虚、畏寒怕冷的人患病,多为寒证
4、阴虚者患病,多为热证
十、问因
“问因”即医生通过问诊,找到可能引起疾病的原因,以便辨证施治、科学用药。
①病因属寒,多为寒证,治疗多用温热类药物
②病因属热,多为热证,治疗多用寒凉类药物此外,服药过程中,若患者身体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用药。
除常规问诊内容外,妇女应加问月经、带下、妊娠和产育等情况,也应了解小儿出生前后的情况、预防接种情况和是否患过麻疹、水痘等传染病及传染病接触史。
中医讲究四诊合参、辨证论治,四诊就是望闻问切。《十问歌》能指导我们全面详细的了解患者的病情,更好的治疗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