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的写作,已经难得往年那种一杯茶、一个下午的时光。很快节奏生活和手机媒体发展,让很多人难以安静下来。脱离传统书籍和握笔习惯的时间太长,我们慢慢已经忘记怎么专心、耐心地形成一篇表达情感的作品。到底我们在现在手机媒体和数据工具如此丰富的条件下,如何快速有效地形成写作能力呢?
最近我查阅了一些知名前卫的媒体人或者写作人的经验,在这里做个分享:
首先,谈下写作技能的习得。也就是说,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才能出口成章。腾讯原总裁吴军,著有《浪潮之巅》《数学之美》等作品,同时在得到等知识付费平台有多门知名课程。他跟我们普通多数人一样,非媒体行业或者中文专业出身,曾经经历过半天憋不出一个字的经历。他写出来或者讲出来内容,没有华丽词藻,但是平凡普通却让人很像追下去。他在《硅谷来信》中提到美国通识教育培养写作三个维度,首先通过随便写,来启动写作练习;然后通过大量的阅读,在阅读中学习名家名作的写作手法;最后来通过命题写作。
我们看过很多文章介绍写作方法,一般都告诉你怎么避免写流水账。但是吴军的方法却指明了,要从流水账开始写,把文字的肌肉锻炼起来再谈其他技巧。
其次,谈谈写作习惯的养成。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形成一篇大作品,或者形成无数的小作品。知名博客主和菜头从2004年开始写博客,写了3000多篇博客,大约200万字,并拥有了庞大的粉丝群体“菜粉”。他在逻辑思维中分享的写作经验非常质朴,“连续写上十年,你会有所收获的”。和菜头的经验值得学习,也是因为他跟我们一样出身普通,白天做着与写作毫无相关的工作,晚上写写心事。他最早在bbs写,然后到Blogcn,接着去了新浪博客,然后又搬到了泡网Blog,最后有开了Twitter和微客。正如他所说的那样“连续写上十年,人们只会记得你最好的文章,并且把这些文章当作是你的平均水准。他们会彻底地遗忘了那些你写得并不好的文字”。他至今十一年了,从开始记录自己的心情,到现在成为“点评版的百科全书”。
我在很多知识付费平台搜索过写作课程,想看下是否有写作套路可以快速习得,最后也没得到满意的课程。这也许是写作属于需要实操经验才能掌握的技能,难有捷径可走。
接着,谈谈现代写作的方式。80后在读书时期的写作习惯,都是握笔写或者键盘下正襟危坐地写文章。中山大学岭南师范学院刘海涛老师在mooc网络课堂讲过一门“文学创意写作”课,课堂提到微博、朋友圈、博客等是新媒体的重要表现形式,鼓励学生在各种渠道开设自己的写作渠道,无论是十几个字的朋友圈,还是几千字的博客,及时记录、用心去写、公开发表是最重要。类似的,吴军在《硅谷来信》中也提到一些大作的方法。他主要通过日常接人、公共交通等缝隙时间,利用手机写十几个字,慢慢地推积成很多字。最后通过一个完全安静地环境来整理那些碎片化时间形成一本书。按照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写作的方式,重点是抓住各种缝隙时间去记录,在各种日常沟通交流的工具中发表出来,积少成多地形成自己的作品,
最后,谈谈写作与读书的关系。同样用吴军讲的美国通识教育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方法,他提到美国老师每学期列出长长的书单,要求学生独立去完成各种巨作的阅读并谈感想。学生真是在大量阅读读名家名作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写作的方法。这点我个人经验有体会,我研究生在英国留学时,我们最害怕也是开学时放出来的书单,确实很多书,硬着头皮去逐一查字典读下来。一个英文基础很差的中国学生,我在完成这些书单之后,最后毕业论文以优秀成绩毕业。我们现在的快节奏,就很少能闲下来完成一本名家大作的阅读,但是写作的练习中,还是需要刻意减少网络泡沫类的的阅读材料,多读一些深层思考的作品。
以上是写给千千万万跟我一样,想从头开始,但是不知道从何出发的人。在没找到写作方向、没形成写作习惯之前,暂且不谈写什么、怎样才能写得更好,我们首要敲动键盘或者按动手机,起步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