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库存管理的目的
对产品的库存管理,其主要目的主要有四个:
1.为内部和外部客户提供及时的供货服务,在订货数量和产品等级上都可以达到相应的服务要求
2.对现在和未来进行产品需求的管控,避免库存积压或者因生产产生需求不足等瓶颈问题
3.对产品的存货进行分类管理,实现订货数量和库存成本的管控最优
4.协同上下游的需求,通过可视化和数据协同的方式,提供库存的及时信息
二 库存管理涉及到的成本
涉及到库存管理涉及到的成本构成有获取成本、持有成本和缺货成本几种,其中不同的成本构成占比会直接影响到整体库存管理的方式,也可以方便我们理解从哪个方面着手来降低库存管理成本。
2.1 获取成本
2.1 获取成本
获取成本涉及到库存如何产生和入库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涉及到的成本有:
1.预备成本:及提前确认库存的采购过程管理、库存所属卖家进行选择
2.布置性成本:涉及到库存准备的辅助工具成本,比如涉及到人力资源操作订单下单、书写相关合同、邮寄相关信函等的成本
3.订货后布置性成本:涉及到库存接收过程中产生的辅助工具成本,比如物流跟进、获取接收检验、装卸工具和发票账务处理等的成本
获取成本往往与订单合同的复杂度、准备工作的机械自动化有关,如果是重复订货,一般获取成本的布置性成本可以随着预定次数和预定单量而逐渐下降。
2.2持有成本
持有成本涉及到仓储实物的现场管理成本,主要有如下几种:
1.价值类成本:
- 金融成本(存货涉及到的资金利息占用成本)
- 保险成本(库存缴纳的保险费用成本)
- 折旧成本(涉及到长时间可能会有的损坏、过时等引发的价值损失成本)
2.实物管理成本: - 仓储成本(与仓储利用空间、照明电暖资源耗用成本)
- 人力成本(涉及到搬运和检查等人力成本)
- 办公成本(涉及到盘点、记录等文件相关的办公用品成本)
2.3.缺货成本
缺货成本是因库存耗尽引发的损失成本,主要有如下成本:
1.生产相关:避免产出不确定性带来的影响,而发生的损失成本
2.闲置性成本:由于产出降低或者产品闲置,仍需要考虑支付固定的金额和日常管理费用成本
3.替代料成本:由于货物紧缺,临时高价从其他销售商购买的商品或者替代物资材料
4.合同信誉损失:由于交期临近无法及时供货或者延迟交货,引发客户的不满和合作解约,带来的合同与信誉损失成本
三 相关衡量指标
库存衡量指标的重点关注库存的合理性,即库存在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时间有合适的数量,可以达到交付的总体目标,且不产生异常的库存管理成本。关键的指标叙述如下:
1.提前期:即从货物需求确认时间开始,到需求被满足时间为止,整个供货所耗费的时长
2.服务水平:在指定的时间区间内,库存可以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服务水平一般参考如下公式进行计算
服务水平 = 产品按需获得的次数/产品需求被提出的次数
3.库存周转率:即仓库的货品在给定的时间区间内,产品被销售更换的次数,计算的公式如下
库存周转率 = 销售发放次数/平均库存量(换算价格来计算)
库存周转率在不同的行业会有较大的差异,也和产品本身的属性有关,一般食品产品库存周转率会比较高,电子类产品库存周转率会较低
4.缺货率:指定时间区间内的产品货物缺货的次数占比,计算的公式可以考虑如下
近N天缺货率 = 缺失货物量/存货总量
5.库存覆盖率:表示库存销售和使用在一个稳定的水平时,单位产品的存货滞留天数,该指标和库存周转率含义类似,但是表达相反的含义,可以用来评估加长货物提前期的影响,或者估计引起缺货的危险性。计算公式可以参考如下:
N天库存覆盖率 = 库存现有量/将来的每日使用率或销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