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国近代史,脑海里面浮现的竟都是落后挨打的画面。从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开始,一次又一次的战争签下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回想起来,我们的心都为之而痛苦。失去的有太多,细数那些土地和白银,陪葬的最重要的是光阴和发展的时机。机会错过了,我们用了一百年去追赶,才有底气和他们共同竞争,才有底气和他们合作才有底气去做很多很多……
高中历史书上的历史是断章取义的,很多时候存在记忆中的只有某某个事件。我想把它们连一起,用尽全力,仔仔细细,却总是云里雾里。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想要消除自己的痛苦,就得正视它。派克的那句话在脑子里环绕“规避问题和逃避问题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我选择解决自己的痛苦和疑惑。开始阅读中国近代史,去了解大背景大环境下清朝人到底做了什么,使得我华夏乌烟瘴气。
书已经读完了,真相背后的事情大抵都知晓了。感触颇深之处,是拨开了云雾见到了明亮的月光。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和琦善他们和历史事件的发生到底有何联系都被作者一一解剖。从前只看到一面而后看到了的是他们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和扮演的角色。林则徐对当时形势的把握以及对外强的认知并不是很彻底,“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做的事情仅仅只是认识到了鸦片的真正危害。对于民族的发展仍然保留着传统中畏葸不前的观念。曾国藩带的湘军虽然厉害,士兵们却不听他的命令。那时候,军队所属国家还是私人都是很模糊的概念。李鸿章他们用尽全力去自强,失败的结果不是他们的错。带着他失败归结为他的所作所为是万万不可的,可先入为主的人们总是会忘却。时代不能成就他们,失败了他们仍在反思,但是维护清朝的发展真的是错的。那句人无完人,书中的故事将其体现的淋漓尽致。
站在现在的角度去审视那时候的问题,必会想不通某些问题。对于民族意识,一个从来没有深入思考过的问题。从其简单的字面意思去理解,大概可能是一个民族对于自己本民族的骄傲。内化于心是自豪,外化于形是团结。这样想来,再联系历史,同时空的西方民族做的的确胜于当时的我们。用屈辱换来了民族意识和其他,我可能会和解,它的存在有其理由,存在即合理吧。
这个学期,开了中国法制史这一课,书中所提法制建设必会引起我的好奇心。法律当时的缺失占着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不参与国际规则,不知晓国际法律的发展,被别人蒙在鼓里,还以为自己占了便宜。权力的失去,国家也不再是国家。任人摆布,得过且过,守着一摊烂泥,整日花天酒地。西太后把守政权,唯恐天下不乱。历史告诉了我们,女人不能小觑。
百年的屈辱,换来今日的启发。有多少人真正的记得又将这段历史缅怀于心,我不得而知。大家不过都是平凡人,过着普通的生活。有些分子以为活着就是为所欲为,丢掉了历史,轻装上阵,战死了,才明白历史的道理。永记历史,始于心,终于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