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咳嗽,嗓子疼。
晚上给小朋友读书,读了几页,嗓子哑了。 向小朋友解释:读了这两页,不读了,好吗?妈妈嗓子不舒服,痒,你听,麻麻嗓子哑了。
小朋友很理解,点头答应。
接着起身去了客厅,要求粑粑给他一杯水,说要给妈妈喝。
懒人爸爸说:要喝,让她自己来倒。 小朋友说:可是我也要喝啊!
爸爸倒了水,小朋友乐颠颠地进房送给了妈妈:妈妈你喝水。站在床边等妈妈喝了水,小伙子还不放心,继续嘱托:妈妈,你喝完了喊我哈。
一下子超贴心的感觉,对他一点都没白疼啊!知道心疼人了。
其实,这样的事情还很多,比如:妈妈和他在床上打闹,不小心,他指甲划到了妈妈的脸。很痛,妈妈装哭。小朋友一下子变得很委屈,眼里带着泪水,说:妈妈,对不起嘛,我不是故意的。然后嘟着小嘴儿过来给妈妈吹一吹。
再比如,去超市购物。买了他喜欢吃的零食,他会很开心。指着货架上的东西,给妈妈许愿:妈妈,等我有钱了,我给你买更多好吃的,都给你吃。打开零食包装,会先用手指捻了给妈妈尝一尝。
带小家伙出门,如果买了东西,妈妈会分一些给他提,刚开始是为了让他参与,后来是他主动要分担,也为了炫耀自己的力气。看着小小人肉滚滚地提包拿袋的,炒鸡呆萌可耐。 ……
这个有着柔软内心的小小男子汉下个月就满6岁了,有自己的主见,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懂得分享,尊重规则,热爱运动,让人非常地放心。
然后,做妈妈的就有点小得意,现在都在打击“熊”孩纸,做父母的在感慨孩子难管
其实,孩子,哪里需要管呢? 又有声音说:孩子要成才,必须要严格对待。
听了,我出了一头冷汗,这么一个小小的人儿,怎么就需要给予这么生冷强硬的“管理”呢?尽管包着绯色的“爱”,但终是难以平衡期间的坚硬。
我记得有个妈妈和我分享:我家的孩子很懂事的。出去玩,回来晚了,错过了妈妈规定的时间。结果,站在门口不敢进门,等妈妈一切家务都收拾好了,才发现还在门口站着呢。
分享时,这个妈妈好不得意:看我家的孩子乖吧!(乖,是评价孩子好坏的唯一、至高标准码?)
这个妈妈为什么得意?我不懂。孩子懂事?自发,还是被强制的塑造?在这对母子间,我没有看到良好的互动,没有看到亲切的爱意交融,只看到了孩子的恐惧和不信任,以及这个母亲用生冷强硬的规则树立起来的权威。这不是成功,是一种爱的名义下的伤害。
孩子畏我如虎?这不是我想要的。
我倒是宁愿,我家的小朋友能站在门口,偷偷瞄一下麻麻在做什么,然后趁着不注意或者妈妈故意不注意,溜进来,躲在房里再假模假样的看书。来一个善意的白色谎言,提起来,成为一个麻麻和孩子之间的一个甜蜜小插曲。
可爱而温馨。
其实,孩子在没懂得大道理之前,最先接受,感触最灵敏的是来自父母的“爱”。用父母的爱,发自内心的欣赏,赞许地看他的一举一动,给他尽量多的呵护与尊重,平等地探讨与交流。尊重孩子的年龄、心智、个性,看到他的一个举动,试着理解孩子内心的出发点以及需求,而不是强硬的喝止、生硬的说教,这除了会显示你的权威,打击孩子探索和沟通的勇气,丝毫没有其他的作用。如果他有能力,甚至会反扑,和你对着干。难道这真的是你要的?
那么,孩纸只要爱,就不需要管教了吗?
需要,这就是“爱的示范”。让孩子明白,我无条件地爱你,但有可为有不可为。有错误的地方理智而冷静地制止,并让他明白这样做为什么不对,而不是简单地呵斥,或者蛮横地说:我是大人,你就得听我的!我是大人,我就是比你高明。这是强权,不是教育。慢慢地小朋友就会明白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了。即使有些要求你拒绝他,他也会很快调整过来,而不至于由着性子哭闹,只有自己,没有别人的自私。
并且被爱包围,有安全感的孩子,性格多平和、包容,人格健康、阳光、合群。
So,关于教育,除了爱,我们真的能做的不多了哦!
别吝啬,别偷懒,好好地学习如何爱孩子,并给孩子带来“爱”的示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