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台属性
在17年的时候,购置了第一台智能家居设备——米家LED台灯,到今天已积攒起十几件智能设备,从一开始的感到不可思议逐渐成长为为今天的忠实用户与“高阶玩家”。半年前,有幸参与了某品牌的智能家居平台从0到1的设计过程,并持续接入新的智能设备。
智能家居的核心功能和使用场景围绕硬件设备、控制软件、用户而展开。控制软件依托于智能设备,一方面实时搜集信息,将设备运行状态及各项数据实时展示给用户,另一方面作为中间传递机构将用户的控制指令下达至硬件设备,同时也可通过服务器云端配合完成无需用户干预的自动化、智能化的逻辑关联场景操作。
从用户的角度看来,它的工具属性更强一些,但从设计者的角度出发,它具有很强的平台属性,可以理解为全屋智能设备和家庭成员的信息处理中心,并通过单平台完成多设备、成员的控制与管理。这个平台依赖于不同的硬件介质发挥其功能,智能手机、PC、智能手表、以及几乎任何带有触控功能的智能设备。
二、设计方向
1.可扩展性:
硬件设备品类极其丰富,从智能门锁到互联网空调,从门窗传感器到监控摄像头。几乎生活中的任何硬件设备都有发展为智能硬件的趋势。从设备层面的设计角度出发,控制平台必须满足在整体架构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在当下和未来可以持续性接入新的不同品类智能设备的要求,也就是平台要求具有很强的可扩展性与可兼容性。
虽然接入设备的种类、功能可能完全未知,但从不同类型设备与平台的交互场景来看是比较相似的,从首次使用设备的发现、绑定、网络信息写入,再到日常的远程控制与信息传输。兼容性也体现在这几个场景中,首先是设备的接入过程,需要兼容WiFi、蓝牙等多种接入方式;紧接着添加成功后,界面中设备的呈现上兼容不同类型设备,设备的智能控制与场景联动支持多种设备操作与互联。
为达到产品整体架构具有较强的可扩展性,首先要使用合理的组织呈现方式,在产品结构中,设备所处的层级是比较低的,不同的设备需要根据一定的组织呈现规则和方式嵌入平台中,而平台要做的就是提供一个个以设备为最小单位的空缺,就好比平台提供建筑结构,设备作为家居放入各个家庭与房间。就如下的概念设计方案中,家庭中实体的房间作为了承载设备的一个架构主体,每个设备作为一个最小单位存在于房间内,在最小单位内,可根据设备的类型进行不同的设定。同时这种组织方式与呈现方式也被运用到场景中。也就是在整体架构和组织呈现方式的设计中,设计师需要完全抛开每个设备的类型与具体功能,设计的细化程度只要到达一设备即可。在米家和HomeKit的架构设计中,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达到了类似的组织呈现方式。
另一种加强可扩展性的方法是提炼关键元素与关键过程,在设备的发现、绑定过程中,虽然因为设备类型不同会有差异,但综合分析其过程,可以提炼出相同或相似的关键中间过程,以这些相似的中间过程作为整个绑定流程的框架,针对不同设备不同的绑定配网方案,增加或删除一小部分内容,仍可以保证与绑定的流程框架具有很强的兼容性。
2.统一性:
整体架构设计设计完成之后,更加底层的设计会细致到某个设备的具体功能操作及呈现方式,就要开始考虑统一性的问题。这里以设备控制界面的统一性为例,虽然不同设备的功能和所能传递的信息大不相同,但仍可以找到一些分类规律,按照硬件设备与智能平台的交互内容去划分,可以分为三类,数据及状态监测类(空气质量监测器、门窗传感器等各类智能传感器),设备控制类(智能灯具、智能插座等各类智能普通家电设备)、状态监测+设备控制类(智能摄像头、智能空气净化器),首先考虑控制页面布局结构的统一性,根据三种类型的分类,控制页面也被分为了以上三种基本结构,不同设备按照功能分类使用统一的页面展示结构布局其信息、控制项,大大降低用户在切换不同设备控制页面时由于布局不统一导致的不适感与操作压力。
除了交互操作上的统一性,在视觉设计中,统一性也很重要,在相同、相似功能的控件的使用、不同状态的表示中,使用较为统一的视觉元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用户对新设备、新功能使用的认知与学习成本。最为简单的方法就是通过输出交互和视觉的设计规范与设计控件的方式,达到不同设计师与不同设备的统一性。
可扩展性与统一性两种思路需要同时运用,在产品的架构设计上保证兼容性与可扩展性,在架构之下的基本功能中,保证不同设备的相似功能场景保持统一。两者面向的设计层面不同,但从整个产品的角度来看,缺一不可。
三、更好的设备控制体验
1.参照
运用用户已有的认知模型是交互设计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特别是在新产品、新功能的设计中,让功能结构更加符合用户的心理预期,可以有效地降低用户的认知和学习成本。在智能家居的控制页面设计中,不妨可以多尝试这种方法。典型的,空调、电视等使用遥控器完成设备控制的设备,因遥控器本身已经是一种较为成熟和被用户普遍接受的控制方式,在其IoT的控制设计中,通常借鉴遥控器的功能按钮与布局方式,在设备界面中“模拟”出一个遥控器,利用用户对遥控器已有的认知基础,可以轻易并快速地学习并接受界面上的控制方式。
除此之外,更为关键的一点,用户在长时间使用某种控制方式后,会对功能按钮的布局形成长期的记忆效应。举个栗子,我们的父母一辈,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功能机时代,对9键按键布局和输入方式形成了较深的记忆效应,而年轻一代则缺失了这一阶段或很快度过了这一阶段并且经历了较长时间的PC键盘输入方式,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父母在使用智能机时仍旧习惯使用9键输入而年轻一代更习惯于26键输入。同样的,在这里,以参照模拟的方式设计的控制页面,可以与其参照物产生相似的记忆效应,在用户日常根据不同场景切换控制方式的过程中,不会由于记忆效应的差异产生较大的认知阻力与使用障碍。
2.转化
在控制方式上,智能家居本身最大的特点就是由物理性质的接触控制方式转变为基于界面内容的虚拟远程控制方式,而且这一转化过程在GUI(图形用户界面)刚刚出现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人机交互方式发展过程中,GUI能够彻底颠覆早起计算机中的指令操作,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其基于人们已经熟知的硬件操作转化而来,在呈现方式、操作方式上具有很强的继承性与相关性。相较文本形式的指令操作,极大地降低了学习成本。与常用的列表与条目不同,控制界面要承载很多的状态和参数,设计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使用各种交互控件来表示和操控这些状态和参数。
硬件设备的控制器件诸如最基本的开关、按钮、旋钮,与之对应,我们在GUI界面中转化为开关、按钮、调节条。而且这个转化过程已经非常成熟并被普遍用户所接受。在此基础上,为了获得最好的转化效果,转化的结果往往是用户已经熟练掌握使用的标准控件,在这个过程中,目的在于尽量降低用户的学习成本,设计师不需要也最好不要刻意创造全新的控件与交互方式,在日常使用的控件基础上稍加改动就基本可以,除了直接转化为控件,还可以通过分解的方法进行间接转化,将物理控制中的复杂操作分解为用户可见的不同维度或不同过程在界面控制中呈现。例如米家台灯只需一个旋钮就可以完成开关、亮度、色温调节,是一个典型的多维度的操作器件,通过按压、旋转两个维度的操作配合来达到对多个状态和参数的控制与调节,但实际在页面中,我们发现直接转化为一个开关或者是一个调节条都是有问题的,在平面中完成立体多维的操作,就用到了分解的方法,根据不同组合指向的操作结果,分解为开关、亮度调节与色温调节。
3.强反馈
电气化的硬件设备往往具有一些声光等类型的感官性较强的状态指示与信息反馈,如电源指示灯,声音提示与报警等,而且这些提示与状态往往与用户的安全健康等因素相关,所以在智能设备的平台设计中,这一点也需要着重考虑,在界面中以较强的反馈形式告知用户当前设备的状态信息,使用冲击感较强的色块儿、增大不同状态之间的差异性、利用智能设备完善的通知提醒策略。将信息及时、准确、明显地传达给用户。
IN THE END
智能家居的交互设计,需要对当下和未来进行设计,是一个由整体架构开始到基本单位的过程,注意在设计的各个阶段运用不同的设计思路与方法,把握不同的侧重点。在平面界面中赋予硬件设备本身的产品活力,也将全新的交互方式带入传统硬件设备的使用场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