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名字多少让人匪夷所思,说相声的于谦啥时候是乱世枭雄,确实不是他,历史上比较有名的那就是明朝于谦了。
乱世指的是朱祁镇被瓦拉俘虏,20万明军被坑杀,国基不稳,枭雄我想说的是在于谦的一些举动确实算得上有魄力,这样理解虽然有些牵强,但也去算是有依据。
于谦被历史所记忆,要从两方面说起,首先是于谦这个人,也是靠着自己的口才和能力(于谦一战成名是朱高煦学他爹造反,朱瞻基亲征讨伐,朱高煦投降,然后于谦前来数落他的种种不是,言辞凿凿,骂的朱高煦汗颜),鹤立鸡群,要不然他也不会被领导记住,也不会有后面的委以重任。
再后来无论外面什么环境(后面会说到),他依然是出淤泥而不染,真正做到了有自己的风格,当然年轻时候的于谦也是经历过世事的磨难,造就了自己的成熟稳重,自己并非文弱书生,而是有能力和魄力的忠臣,不像一些言官(没事找事)。
另外一方面就是外部因素了,如果没有乱世的环境,于谦再有才能,也没有实现的机会。这里要从王振说起的,我原本想写一篇王振的过往,但是觉得单独一篇有些太看得起他了,虽然他做的坏事罊竹难书,但是我不想让他和一些功臣一样,独立成篇。
王振本来是个地方小官,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过够了,或者说不是他想要的,最后他选择另辟蹊径,自宫,然后到宫里当差,自己在太监堆里也算是有优势(相比之下,擅长舞文弄墨),加上自己有强烈的出人头地的愿望,终于迎来一个绝佳的机会,给太子当玩伴儿,要知道之后太子登基,自己可以说就是炙手可热的大太监。
朱祁镇登基了,但是王振还只能唯唯诺诺,因为太皇太后不喜欢他,加上三杨在世,于是王振开始卧薪馋胆(虽然有些侮辱这个词),对待太后和三杨都是毕恭毕敬,终于时间是有复利的,太皇太后去世,三杨去世的去世,剩下的太老也不怎么管事了,王振终于如愿以偿了。
和历史上的死太监一样,王振陷害忠良,藏污纳垢,侵吞国有资产和他人私有财产,无恶不作,总之大坏蛋加上地痞流氓一名。
在权利欲望满足之后,他想着可以像朱棣一样,驰骋沙场,于是就鼓动朱祁镇,带着20万大明精锐和重要文武百官前去剿匪,可想而知,一个不会打仗的人,他会有什么下场,结局就是被5万匪徒(瓦剌)打败,几乎全军覆没,只留下了一个大人物,朱祁镇。
真的是耻辱,20万人被5万人歼灭,最后皇帝成了俘虏,这事要是朱元璋或者朱棣知道,不知道会不会从坟里气的诈尸。
于是乎匪徒头目也先(虽然只有5万骑兵,但都是精锐)想重回中原,毕竟相比大漠,中原可以说是山好水好,一切都好。也先毕竟人手有限,偌大的明朝,他想要步步为营是不可能的,对他来说最有效的方式是直击皇城(估计这是汉奸喜宁出的主意)。
当然在开始之前他也想着借用朱祁镇敲诈一番,不过论政治,他还是小学生,玩不过明朝这帮靠着搞阴谋吃饭的大臣们。
于是乎,也先向着北京城进发,这时候于谦也没闲着,接下来就是我们这位主角出场了(虽然出场的时间有些晚),正是他的一系列举措,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土木堡兵败后,首先徐埕等人主张南迁,这样虽然丢掉了北京,但是退到南京,至少半个江山还在,反正又不影响吃饭过日子的。此时的代理皇帝朱祁钰也是拿不定注意,进退两难,毕竟留下来估计打不过也先(毕竟20万精锐被也先像切菜一样解决了),后退的话,有亏列祖列宗,脸上无光。
在这人心不稳的危难关头,于谦挺身而出,痛骂了那些主张南迁的言官,慷慨陈词,稳定了君心,是的,朱祁钰支持力战不退,于谦作为重要人物走上了历史的舞台。这是于谦做对的第一件事,我说的是在拯救大明这个历史事件上。
不久朝堂上发生了骇人听闻的,历史上有名的皇宫大殿上打架斗殴事件,而且是当着代理皇帝的面,起因是因为土木堡惨败,言官们向朱祁钰讨说法(也就是借机铲除王振阉党余孽),朱祁钰政权不稳,一时拿不定主意,言官苦苦相逼,这时锦衣卫头领(王振一党)仍然是狐假虎威,言官本身心里就有气,于是乎发生了令人震惊的一幕,言官先是一人,进而多人殴打这位锦衣卫领班,致死,接着又打死了两个阉党太监。
在大家还没有缓过神的时候,于谦看到了问题的本质,让朱祁钰赦免了今天参与大家斗殴的官员,的说是情有可原,否则的话锦衣卫那些人一定会下黑手(毕竟老大被人当庭打死),这件事其实真正的意义在于,它进一步的提升了于谦的威望,让人相信他有能力拯救大明于水火。
第三件事情就是募兵,把全国各地的守备军拉到了京城,所有前往京城的守备军,都必须先到通州拉粮食,这样就解决了粮食问题(为什么不专门派人去通州拉,首先是成本太高,第二京城本来就是人手不够,第三是担心路上被也先偷袭)。
接着于谦在迎战的战术上可以说开了先河,指导思想就是项羽的破釜沉舟,毕其功于一役。首先是在和敌人厮杀的过程中,如果将领不顾士兵而后退,该将领斩立决,反之同样(即士兵不顾领导而后退,后退者斩立决),这是为了上下一心。
接着是主动出城迎战,出战之后城门关闭,死战到底,要么战胜,要么战死,否则不允许退到城内,期间发现城内有逃兵,斩立决。加上勤于练兵,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也先确实招架不住。另外在首战上,以逸待劳,或者说守株待兔,首战大胜,大大的鼓舞了士气,打破了之前也先在土木堡给明军留下的心理阴影。
无论是于谦,还是大明士兵,在战胜了恐惧的情况下,最终战胜了也先,这是真正的上下一心,其利断金。
久攻不下,也先只能后退,调整期间又被于谦用高射炮夜袭,损失惨重,加上当时瓦剌内部矛盾,也先再也没有了卷土重来的机会,至此北京保卫战获得全面胜利。
此战,非于谦不能成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