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为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影评。
我能看见蔚蓝的海水,和男主被生活打败的脸。
故事是以穿插的形式陈述开来的,一边,是因为失去而疼痛的现在;一边,是因为拥有而幸福的曾经。
艺术作品往往喜欢这种强烈的对比,最易让人感觉到作品本身想要传达的意义。
而影片反复出现的“现在进行时”的男主的工作铲雪、平静的海面以及男主行车于路上的画面,无比准确地表达了:绝望——这个笼罩在观影人头顶挥之不去的氛围。
细说细节:
男主的哥哥因病去世。在男主和哥哥的遗体告别时,电影仿佛默片,安静得没有一丝声响。与一般电影不同的是,失去亲人和遗体告别的场面,也没有一贯常驻的眼泪。
男主只是默默地,轻触哥哥的身体,给哥哥一个虔诚的吻,以此作别。
这场生离死别的戏时长也很短,仿佛只是一场不甚重要的剧情,尽管,它是整个故事其中一条线的起因。
但,悲怮却是席卷而来。
我知道,痛到深处是无法用言语或任何肢体动作来表达和形容的。人间最痛的无奈,便是我还活着,而至亲至爱的你,已经天人两隔。我说话,你再也无法回答;我开心,再也没有你的因素;我孤独,再也没有你陪伴。
而因哥哥去世,哥哥的儿子则要跟随男主生活。这个无法接受父亲突然离世的、心智尚未成熟、无法和命运顽抗的孩子,给出了最糟糕的答案:他选择和狐朋狗友彻夜狂欢,和女同学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过夜,而那女孩子,甚至赤裸下半身地,躺在男主家的沙发上。但这个孩子并非不悲痛,他看见冰箱里的速冻鸡肉,会受到惊吓,想到在太平间内相似模样的父亲。这一刻,这个孩子才露出了他的忧伤和胆怯。
剧情迅速拉回到数年前——
男主和一群好友在深夜把酒狂欢,闹腾得几乎让男主的妻子忍无可忍。令人完全没有想到的是,因为这一夜的放纵,导致男主家的房子失火。在男主买酒回家的路上,他看到了漫天的火光,以及,声嘶力竭呼唤着还在火海里的孩子的妻子。
男主的女儿死在了火灾里,妻子重伤。
人世间有一种痛,叫做“负罪”。而更可怕的是,这负罪的对象是你的家人。因为家人,是世界上,最爱你的、也是你最爱的、至亲的人,如若一个人对自己的家人背负了偌大的罪,他这一辈子都会被吞噬——就像男主。
从此,男主便一蹶不振。他无法走出丧女之痛,他无法接受爱妻与他离婚的结局,他无法忍受这一切都是因为自己一时的恣意妄为。
他开始了无喜无悲、漫长的日子,每天做着令人厌倦的工作,无谓各色人等的侮辱或打压。
在这里,不得不说,非常佩服男主的演员阿弗莱克的演技。这位值得敬佩的演员始终以一种松弛的状态(整部片子就是在讲一个普通人的生活,我认为就是需要一种松弛的状态),演绎出了沉重的悲怮。阿弗莱克的眼神始终平静如死水,面部肌肉僵硬,仿佛被冻住一般。衣着邋遢,背部微驼,整个人死气沉沉。阿弗莱克塑造的形象个人认为非常适合一个受到生活的重击,且,无法和过去的伤痛和解的人的人设。
这部片子除了胜在男主演员阿弗莱克的演绎,还有对许多细节的处理。
简单举例一处:火灾发生后,受伤的男主妻子需要被医护人员抬上担架并且上救护车,而在这里,做了细节的微妙处理——医护人员似乎“懒懒散散”“无能为力”,男主妻子的担架好几次都搁浅在救护车边缘,耽搁了好一会儿才被抬上救护车——这一点,给了观众一种深深的无能为力的观感。
其实,很多人的生命中,都被迫赠之以殇,但,我们可以选择不用沉默以应答。因为,真正的猛人不相信有绝境(引用自作家冯唐),无论生活如何待我们,只要尚有一口气在,我们都还有打翻身仗的机会,因为,活着,就是最好的证明!活着,一切就皆有希望!活着,你就有机会改变一切!要相信,哪怕再难,只要你肯努力,能坚持,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