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淡幽情」音乐聆赏:碧云天
前文再續,書接上一回。話說鄧麗君歷時三年完成的【淡淡幽情·宋詞精選】唱片在1983年推出之後,對她的歌唱生涯起到了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推進作用。1985年,一個神秘的電話,改變了鄧麗君在大陸的"名聲"……
【1】碧云天外天无涯
蘇幕遮·碧雲天
作者:范仲淹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
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這張藝術格調高雅唯美、詞曲和製作都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重磅巨制,改變了人們對她一貫的感覺,這份情繫古典的淡淡幽情不僅在港臺和全球的華人世界掀起了思古的熱烈反響,也令中國大陸意識形態領域對鄧麗君“靡靡之音”的批判出現了冰釋的罅隙……
而令大陸改變對鄧麗君的“看法”,至為"關鍵"的,卻是緣於有一位大陸的年輕記者,當年給鄧麗君打了一個“關鍵”的電話……
是你打來的電話
1982年,大陸出版了一本《怎樣鑒別黃色歌曲》的“官方指引”,而鄧麗君是主要批評對象。【淡淡幽情·宋詞精選】的熱銷,仿如暗夜裡吹來一陣春風,讓冰封的凍土有了一絲鬆動,鄧麗君的歌,在國門初開的神州大地上,似乎開始有了一些不一樣的“改觀”……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1985年初春,中國大陸爆出了一條非常轟動的新聞。當時的《北京青年報》記者通過越洋電話採訪了鄧麗君!大陸報紙就此進行了專題報道和廣泛轉載。這在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背景下,十分出乎人們的意外。
因為《北京青年報》代表的是官方宣傳機器,導向性十分鮮明。而在這之前,鄧麗君的聲音在中國意識形態批判中是被作為“典型”進行嚴令禁止的。那麼,這一突破性的採訪和報道,是否意味著漸漸走出文革單一“樣板”藝術模式的內地,文藝的“春天”,真的到來了呢……
在相對閉塞的上世紀80年代,傳統紙媒具有絕對的宣傳話語權,而且在資訊基本依賴報紙傳媒的內地,當年的《北京青年報》具有相當的影響力,深受全國各地讀者歡迎。這張全國發行且發行量非常大的地方性報紙,由於"身份"特殊,在當時也具有一種譽論“風向標”的意味。
《北京青年報》亦不負“青年”之銳氣和擔當,而這位吃螃蟹的記者,名字也十分響亮。他,叫——關鍵。他的採訪掐的十分到點,剛好是鄧麗君32歲生日的那一天,而鄧麗君剛好從日本回到新加坡的寓所休整。
一九八五年一月三十日零點二十二分。北京——新加坡。
“您是鄧麗君小姐嗎?”
“是。請問您是哪一位?”
當鄧麗君得知打電話來的是《北京青年報》的記者,同時也是一個她的歌迷的時候,她顯得有些遲疑和吃驚:“什麼,北京?”抓著話筒,一向在媒體採訪面前淡定自若愛打啞謎擅開玩笑的鄧麗君這一次不淡定了。
她一邊思考,一邊猶疑地說:“我現在……很驚奇,能有電話從北京打來。”或許,這個標誌性的地名早已在她內心留有某種特殊的印記。祖籍河北的她,當然知道北京離她的家鄉大名府不遠,但那似乎只是夢裡的“故園”,現實中,太多的“現實”讓她對那裡的一切諱莫如深……
1982年的香港伊館演唱會上,曾有一個歌迷上臺送花。鄧麗君一向喜歡和歌迷在臺上調笑互動,那一次,當她習慣性地問對方(尤其是帥氣的年輕男歌迷)“貴姓”、“多大年紀”、“結婚沒有”、“哪裡人”等“隱私”問題時,對方一句“我是北京來的”著實讓鄧麗君停拍2秒。
只一剎,鄧麗君語氣變得嚴肅起來,沒有繼續“追問”下去,而是很禮貌地道謝之後,停止了互動,重新開唱,此舉讓人看出她對兩岸關係的微妙心理變化。
而這一次,關鍵的採訪,應該說帶給了她不一樣的信號。在她看來,自己生日的這一天突然傳來大陸方面的聲音,確實很令人“驚奇”。
當聽關鍵称贊自己普通話說得好時,鄧麗君開心地笑了,并熱情地表示:“我們是中國人,就應該講自己的國語呀!”
一陣寒暄之後,關鍵切入正題,他問鄧麗君:“鄧小姐,您看過《中國青年報·星期刊》刊登的訪問您姑母的文章了嗎?”
鄧麗君聞言立刻有點興奮起來,她激動地說:“啊!我今天才看到,這篇文章寫得很好,看完很讓人感動。”隨即,她又動情地說:“我這是第二次得知老姑的消息。第一次是去年,也是從內地的報紙上看到的。現在忽然得到這麼好的消息,我覺得是找到了自己的根!”
心願 —— 我希望將來有一天能和他們見面
“那您有沒有想過有機會能跟老姑見面呢?”關鍵緊接著試探性地問道。其實,當時兩岸還沒有三通,這個問題很關鍵,但也很敏感,既不好直接提問,也不容易直接回答。關鍵也是有經驗的記者,這個“有機會”給了鄧麗君一點思考的緩衝。
鄧麗君畢竟是見過場面的明星,對此,她既沒有拐彎抹角避重就輕,也沒有三緘其口避而不答,而是很誠懇也很外交辭令地表示:“我過去和老姑沒有見過面,但我很高興她們的身體這麼健康。我希望將來有一天能和他們見面,更多地瞭解上一代的情況。”
關鍵向鄧麗君介紹了內地聽眾對鄧麗君的喜愛,同時也告訴鄧麗君,大陸的青年都在為國家建設努力工作。
鄧麗君聽後十分開心:“把中國建設好,這是海外僑胞和海峽這邊和那邊中國人的共同意願,居住在海外的中國人都很關心內地的建設。我在香港看了一些報導,知道內地現在提倡現代化,提倡文明禮貌,提倡建設,這些我都覺得很開心。”
生活 —— 最喜歡的書是《唐詩三百首》
“您除了忙於工作,業餘生活怎麼安排?”這是當時內地青年十分關心的熱點,關鍵在採訪中也分秒必爭。
“我的業餘生活不很豐富。”鄧麗君的回應可能有點出乎關鍵的預料。她說平時都在家裏吃早飯,然後自己打掃房間。下午通常看書,聽聽音樂,傍晚六點左右慢跑三十分鐘。
讓關鍵“驚奇”的是,鄧麗君說自己最喜歡的書是《唐詩三百首》、古詩詞和中文小說。而她最近剛剛讀完茅盾的名著《子夜》,她說:”這本書寫得很好,講得也很深入。”
不知不覺,電話打了近一個小時。鑒於當時的政治環境,登載出來的談話內容顯然是抽取了其中更“積極”的話題,而有些內容,或許隨著時間的流逝,已無從可考,但在當時,這樣的溝通對話,已經十分不容易,也具有相當的勇氣了。畢竟,這次採訪,打開了大陸與鄧麗君之間的“心門”。
這次通話用了53分鐘,兩人愉快的談話將要結束時,鄧麗君一再囑咐:“我們是朋友,今後要加強聯繫呀!”
斯人已逝,唯歌聲永存……
這被認為是中國大陸新聞界對鄧麗君的第一次正式的新聞採訪報道。 關鍵採訪鄧麗君並寫了專題報導發表之後,全世界有近200多家報刊和通訊社都作出了反應,關鍵也因此成為當時的風雲人物,更成為鄧麗君與大陸的"聯繫人"。
隨後,官方漸漸解凍了鄧麗君的歌曲,而關鍵也主編出版了紅極一時的獨家授權版《鄧麗君自選演唱歌曲225首》和《鄧麗君抒情歌曲集》。這兩本歌曲集為鄧麗君正式在大陸得到“正名”,可以說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不久,大陸流行歌曲開始了模仿港臺的翻唱式“原創”。第一批流行歌手幾乎是100%地摹仿鄧麗君,這在當時也成為一種被官方默許的“流行”。各地唱片公司也相繼包裝出如廣州的劉欣如,北京的田震、程琳、段品璋、趙莉、王菲等一批“大陸鄧麗君”,鄧麗君的歌曲,改變了"中國歌曲"只有美聲和民族兩類唱法的“傳統”。
世事總是無常,30多年過去,回首這段歷史,只嘆造化弄人,鄧麗君的"夢想"最終沒有實現。值得欣慰的是,這次採訪打通了鄧麗君與內地的某種壁壘,讓更多的歌迷能真正聽到她的心聲和歌聲,而兩岸的統一,仍任重而道遠,斯人已逝,唯歌聲永存……
【2】芳草无情却有情
蘇幕遮·碧雲天
作者:范仲淹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
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說起宋代詞人,總是讓人更多的想到蘇軾、柳永、李清照、陸遊這些以宋詞為傳世經典的文人雅士,不過在宋代最傑出的十大詞人中,范仲淹作為著名的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其作品中投射出的凝重和靈動,卻也有著另一番獨特的氣度和韻致,有別于同時期的很多詩人所寫的傷春悲秋之作。
范仲淹的詞和他的散文一樣,往往有著一種虛實交錯的視角,也總是在字面意韻之外,又折射出超離詞句架構本身的深遠立意,讓人不僅沉浸在夢幻與現實生動的情緒變化中感悟人生,同時也在疊變的景物描繪中感受到深刻的思想內涵,一如他傳誦千古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所傳遞的高遠意境,雖身處困境,但依然對世界抱懷深切的關照,對人生充滿積極的達觀。
碧雲天·芳草地 —— 景色的“夢幻”組合與內心的“現實”矛盾
范仲淹一生的論著很多,詩,詞,散文都很出色,有不少愛國憂民,反映社會現實的好作品。名篇有散文《岳陽樓記》,詞《漁家傲》,詩《江上漁者》等。
鄧麗君的【淡淡幽情·宋詞精選】中的第四首歌曲,選取了范仲淹所作的“蘇幕遮·碧雲天”詞。與專輯內其他類似風格的“秋詞”所不同的是,范仲淹的“蘇幕遮·碧雲天”,具有一種跳出“秋色”卻又高於“秋色”的高遠意境。
整首詞並不沉溺于對清秋的哀怨和對羈旅的傷懷,而是通過景色的“夢幻”組合,對應內心的“現實”矛盾,申發出對自然的愛和對故土的思念。
同時,把寫思鄉之情用“相思”來表達,也是范仲淹的絕妙之處,看似整首詞是抒發對人的相思,但實則是表達了一個鐵骨錚錚的羈旅壯士賢臣對故鄉的思念。
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動情處。當看遍碧雲天外芳草綿延的無盡長江,才發覺思鄉之情渺如秋水天長的波瀾壯闊,那山光水影,在夕陽下泛起金色的“寒煙”。秋色中,卻又有一份春意的“青翠”著人欣喜。
那月下的高樓之上,輕吟淺酌,一地相思,兩處閑愁,皆不過是明月清風的淡然。
夕阳山外山 —— 黯鄉魂,追旅思
“蘇幕遮·碧雲天”全词低徊婉转,卻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真情流溢、大笔振迅,給人一種登高遠望的清凜之氣,雖說是羈旅多艱,愁腸百結,但人生總需要尋得一份超然的脫解……
或許,這明月樓高的清秋之夜,不妨飲一杯杜康,彈一首相思,在獨倚中享受一番苦中有樂的排遣,直讓那綿綿的懷鄉思緒,如夕陽芳草般的瘋長拔節,接連起千山萬水,蓬勃出世間深情……
鄧麗君在演唱這首宋詞的時候,採用的是一種女性角度的演繹,聲情中有一絲幽怨,也有一份淡然,沒有在高音部分過分強調情緒的抒發,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地運用了氣聲的漂移轉換,化實為虛,突出了“黯鄉魂,追旅思”的另味涵義,從而準確地對應了范仲淹詞作的虛實風格意境之美。
而該曲的编曲更多地運用了國樂中的箏弦之表現手法配合西洋弦樂的背景烘托,前奏部分急促而幽怨的民乐展现了一片疾风吹劲草的“秋色”,而丝竹的轻奏更“描画”出夕阳山外山的“秋景”,與鄧麗君飄逸而凝重的演唱形成了強烈的“虛實”對照,正所謂:碧云天外天无涯,芳草无情却有情。
【未完·待續】
紅豆『書法文札』| 情迷鄧麗君 _淡淡幽情系列:
『書法文札』| 龍抬頭 • 紅樓今夜雨 ——『淡淡幽情』題記
『书法文札』| 情迷邓丽君 _淡淡幽情 ❶ 独上西楼
『书法文札』| 情迷邓丽君 _淡淡幽情 ❷【上】激情的触发—— 但愿人长久
『书法文札』| 情迷邓丽君 _淡淡幽情 ❷【中】激情的触发 —— 但愿人长久
『书法文札』| 情迷邓丽君 _淡淡幽情 ❷【下】激情的触发 —— 但愿人长久
『書法文札』| 情迷鄧麗君 _淡淡幽情 ❸ 問"君"能有幾多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