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半斤石头
文学对于革命的意义是非凡的,一篇篇热血沸腾的文章可能会唤醒一批有为的青年,在文字的鼓舞下为国家的建设抛头颅、洒热血。
说到辛亥革命与文学。脑海里马上浮现出文学家鲁迅。他笔下的《药》、《明天》、《风波》《头发的故事》、《阿Q正传》都以贴近大众的意象展现以辛亥革命为背景的社会真实图景,一个是“药”,一个是“辫子”。
鲁迅先生的作品里蕴含着的厚重而广博的悲悯、“打破铁屋子”的革命精神、超越了时代的关怀,如长枪般尖锐,直插入骨的批判和嘲讽。至今读来,心灵依旧会震憾,值得细细品味。
在这个特殊的是时期下,其实还有一种艺术形式在辛亥革命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宣传作用,那就是以章太炎、蔡元培为代表的辛亥革命时期的传记文学。
辛亥革命时期涌现了一批著名的传记作家,如革命宣传家、学者章太炎,有多篇传记闻名于世。《邹容传》、《徐锡麟、陈伯平、马宗汉传》等作品,写得哀婉雅健、令人扼腕,堪称传记佳作。蔡元培的传记也多叙及辛亥志士的嘉言懿行,真实生动;其中叙述亡妻之作,描性写心,一往情深。
(章炳麟)
章炳麟(1869―1936),字枚叔,号太炎。浙江余杭人,他曾以擅治声韵训诂及古文经学名世。然而,在民族矛盾引发全面危机的国际、国内形势刺激下,他攘臂高呼,鼓吹革命,与蔡元培组织光复会。l903年,因“苏报案”被捕入狱,出狱后东渡扶桑,任《民报》主编。后又因檄讨袁世凯而被软禁,直至袁世凯垮台。晚年卜居苏州,有《章氏丛书》及“续编”“三编”行于世。鲁迅曾是他的入门弟子,赞其师道:“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并无第二人。” 《徐锡麟、陈伯平、马东汉传》是辛亥革命时期传记文学发展史上不可多得的名篇。这是一篇合传,具有史传体特征。传主们是名闻遐迩的辛亥烈士,章炳麟与他们素有交往。在选材上,章炳麟不是一昧地铺排,而是集中笔墨于传主的“革命性”方面,又由于章炳麟亲身经历了辛亥革命的活动,因而该传既有政治史的宏观叙写,又有局部的微观记载,读之虎虎有生气。
(蔡元培)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为光绪进士,翰林院编修。1904年与陶成章等组织光复会。190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27年任国民党政府大学院院长。抗日战争在香港病逝。有《蔡元培全集》。蔡元培的传记文约分两类,一为以辛亥革命志士为传主的英雄传,如《徐锡麟墓表》、《杨笃先生蹈海记》;一为以亲友为传主的亲情传,如《亡友胡钟生传》、《悼夫人王昭文》。
蔡元培的英雄传与章炳麟的传记一样,严格遵循传记的真实美学原则,写出了革命志士之所以如斯行动的个体原因,而非一味地“宣传、拔高”。
时势造英雄,文学是历史长河的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我们读懂了人心、读懂了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