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每逢战争,总有不少能人义士,有的创建一代王朝,有的成为治世名臣,而这其中最神秘的要数军师这个职业,运筹帷幄,神机妙算。
有时候双方对决,几乎就是双方军师的对决,在最苛刻的条件下抢占先机,尽可能利用已有资源,把己方利益最大化。
我国大大小小的战争中,军事家和战略家不断总结经验,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以仁为本"的战争观,一是,作为战争的核心支柱,即所谓的"仁义之师"。《司马法 仁本第一》中开宗明义:“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之谓正。正不获意则权。"仁者,使人亲和,义者使人心悦。仁和义,才是军队战斗力的核心凝聚力,才是嬴得战争的最根本的基础。
第二,战争的首要准则是"师出有名"。古籍《礼记 檀弓下》中就明确主张"师出有名",认为"师出无名"必将遭到众人的非议和反对,终成败局。
中国传统的军师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军师理论和深邃的军事思想,以及战争智慧、军师谋略、战略和战役的策划、战争指挥与战争部署等内容。历史上多少轰轰烈烈的战争中都有军事家的身影。
刘伯温,姓刘,名基,字伯温,元末明初浙江青田人,元末进士,曾任江西高安县县丞及浙江儒学副提举、行省都事等职。元至正二十年三月,前往应天府,投奔朱元璋,为朱元璋出谋划策,受到器重。明初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后授弘文馆学士,封诚意伯。是明代著名政治家、谋略家。他聪明过人,善于谋略,深得当世和后人敬仰。
提起一个人,我们就要从他出生开始,到底是怎样的环境,怎样的生平经历,造就了他非凡的谋略和与众不同的智慧。
刘伯温出身书香世家,收到长辈们的良好影响,从小喜爱读书,先祖冒着惹祸上身的危险救下万名百姓,对当时的刘伯温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对他日后的成长造成了深远影响。
彼时元朝尚未覆灭,由于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北方的蒙古贵族和各地地主,利用政治权势兼并土地,南方原有的汉族地主,又凭借土地和财富的实力,转过来谋求政治优势,用权势保护和兼并土地。当朝统治者重武轻文,对汉族人抱有极深的偏见,排斥汉族先进的先进封建文化,宁可用粗通文墨的人去管行政事务,更不去管什么科举考试,因此,多数汉人并未得到重用。
元至顺三年,刘伯温中举还家,为武阳村带来了荣耀和喜庆,然而,他也明白,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汉人的生存环境只会越来越艰难,元朝的通知急需被推翻。
朱元璋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名臣得遇贤主,方能成就一番大业。刘伯温对朱元璋的起兵、发展和现状都一一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早已对元朝统治心灰意冷,又逢引荐,三顾茅庐,终于请得先生出山。
与朱元璋的初次会面时,颇有相见恨晚的味道,共商国是。
自此,刘伯温留在中枢,参谋机密要事,也就是成了朱元璋的高级谋士、第一军师。
在朱元璋眼里,刘伯温堪比汉高祖身边的额张良,凡事都会征求刘伯温的意见,刘伯温不负众望,每次都能给出建设性意见,为朱元璋的大事,贡献出重要力量。
刘伯温博学多才,善做文章,构思独特,阅读广泛,对哲学、经济、天文地理、医药、建筑都有涉猎,并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成为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