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网上有一篇热文《北京,有2000万人在假装生活》一下子爆红网络,引发诸多热议,但对我来说,我唯一的感叹是,作为一个沪漂,为了自己追梦的幻想,如果到最后梦想没有实现,却失去了最宝贵的陪伴父母的时光,真的是值得的吗?
记得工作后每次过年回家,给我印象最深的除了出租车司机因为我家离火车站近而对我无情地拒载,就是父母一年年逐渐衰老的脸庞,还有那个永远保持原样,依然温馨的等我归来的家。
留在家乡工作的同学,都很难再有共同语言了,他们大多已买房买车结婚生子,我这说起来在大城市混的,却仍是一个人颠沛流离,居无定所。
家乡就这样回不去了,因为会被看不起。上海,我却还要回来,即使工作压力大,即使挤地铁累,因为内心还有梦。只是我们的父母,真的要变成我们那虚无缥缈的梦的牺牲品吗?他们变成空巢老人,看不到孩子,思念孩子,身边无人照应。
多少次午夜梦回,我想到每年春节在火车站相聚时,父母眼中的欣喜,和离别时父母转脸悄悄抹去的泪。
2、
公司比较大,所以请了3个阿姨,1个为我们煮绿豆粥、热饭、收拾茶水房,1个为我们打扫厕所,还有一个扫地、换字纸篓、擦桌子。
三个人性格各异,讨人喜欢的程度也有所不同。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打扫厕所那个阿姨,每次都很热情的跟每一个人打招呼,模样也生的特别美,虽然已经47岁了,要不是美中不足,眼角有深深的鱼尾纹,还真看不出她的年龄。
刚开始听到她跟其他阿姨聊天,老公长老公短的,我远远地偷看一眼,还以为是个刚结婚的小媳妇,没想到有次看到她坐在楼梯口乘凉,我也坐过去聊天,才知道她有个独生儿子,已经28岁了。
我暗暗地啧啧舌,觉得她一副小鸟依人,娇羞小媳妇的样子,一定是一辈子不用操心,老公疼儿子爱的吧,没想到,刚问两句,她的眼泪就掉下来了。
而这是那天她的第二次掉泪,第一次是我夸她性格好,人也长的美,很讨人喜欢的时候,她开心的流泪。
第二次流泪,则是因为她的儿子。
她说因为夫妻两人一辈子都在上海打零工,儿子一直寄养在父母家,所以导致儿子缺乏管教,
娇生惯养,养到28岁,还没有赚钱的能力。
虽然他们省吃俭用,东拼西凑了2、30万元给儿子在家乡安徽按揭了一套房子,想着儿子能在家把婚先结了,心可能会定下来,工作的事以后再说。结果儿子又因为口无遮拦,因为一句话没说对,把原本同意结婚的媳妇给吹了,8万8的彩礼也打了水漂。
但从她边抹眼泪边诉说的话里,却丝毫没有流露出怪罪儿子的意思,还是一味把没有教好儿子的责任怪罪在自己身上。
她说她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儿子能先成个家,哪怕是去给女方做倒插门都愿意。说完她又开始抹眼泪了,我突然不知道怎么安慰她,只是默默地握住了她的手。
3、
父母省吃俭用一辈子,从小到大让我吃好的喝好的,家里却什么都不舍得添置,家具用了几十年没有换过,上面的漆掉了,花纹褪色了,妈妈就重新贴上木纹纸,自己上了一层清漆。包括空调,虽然最低端的空调1000多元都能买一个,他们也还是舍不得买。
记得之前我上学时要钱买电脑,好几千他们的眼睛却眨都没眨一下。上大学花了好多万,他们也没有说一个不字。
虽然我连着好几年每年回家都给钱让他们到夏天时买空调,但每次回家,空调都依然没有买。
而上海今年的夏天较之往年显得特别的炎热,对干旱少雨的家乡,想必体感会更为难受,于是有一天,当我在下地铁走到家,5分钟的路程就让我热的浑身冒汗后,想到父母在家热的浑身是汗的处境,想到那个陪伴我长大,他们用了30多年的落地扇那老旧的嗡嗡声,羞愧之余,我主动给父母在网上买了一个空调。
尽管对我来说不算什么,我只是后悔,为什么没有早点给他们买,让他们也能早点享受。他们却在电话中,显得特别的过意不去,觉得增加了我的负担,觉得又让我操心了。
但在电话中,我却分明感到爸爸声音里掩饰不住的喜悦,觉得女儿没有白疼。
4、
两个家庭,共同的时代烙印。
对于我来说,上海是我追梦的所在,尽管我在阶级的跃迁上走的很艰难,也许一辈子难以逆袭。我痛心的是,我无法在父母身边尽孝。
对于那个阿姨来说,他们在上海打工,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儿子,还要赚钱给儿子娶媳妇,还想着早点抱孙子。
我们都是善良的普通人,为了生活,骨肉相离,为了那个短暂的团圆时刻。可怜天下父母心,也可怜天下儿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