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白:“1951年春,国内正值土地革命和全面恢复建设时期,而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却悍然武装干涉朝鲜内政,并把战火燃烧到中国鸭绿江畔,迫使中国人民投入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战争。逃至台湾的国民党残余势力配合美国,乘机梦想反攻大陆;国内潜伏的国民党特务、土匪、会道门等邪恶势力沉渣泛起,遥相呼应,蠢蠢欲动企图破坏新中国社会稳定。”
4月某天上午。华西县委书记宋明端坐办公桌红木椅内,他身着灰色中山装,皱着眉头在看一份电文。县委办公室主任于伟中坐在宋名办公桌一角,他右手捏笔,紧锁眉头,左手平放在笔记本上。县公安局局长单虎和孔庙镇镇长兼武装部长谢先身着无衔黄色军装恭恭敬敬地站着。
宋名面色阴沉严肃道:“当前,最近截获到台湾发往华西的一份电文,题目是“柏子山计划”。现在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我们要保持高度警惕,确保社会稳定。”
谢先急问:“电文具体内容是什么?”
“暂时还没有破译出来。”宋名喝口茶,站起来渡着步,“但可以肯定,发报者和接收电文的人应该熟悉孔庙镇柏子山。”
旁白:“说起柏子山,在坐的人都不陌生。柏子山,也叫始祖山,传说是华夏始祖之一柏皇故地。它北靠漫滩湖,西邻孔庙镇,是华西县孔庙镇的名胜古迹。抗日战争爆发前,于伟中曾在孔庙镇小学当国语史地老师,知道镇东五六里里处漫滩湖南岸有个柏子山。抗日战争时期,宋名、谢先、单虎率领抗日游击队曾与国军预备役团联合在柏子山阻击日军进攻。”
单虎附和并建议:“那就以孔庙镇为调查区域,确定侦查目标。”
谢先问宋名:“怎么开展工作?”
宋名安排说:“单虎、谢先你俩具体负责侦破,于主任负责督办。希望你们积极配合,尽快查出谁是接收电文的人?其动机是什么?”
单虎、谢先立正敬礼,齐声应:“是!”
宋名最后强调:“要通过孔庙镇当地群众检举揭发,认真排查。力求稳妥、准确、快速侦破‘柏子山计划’案!”他特别对谢先说,“你是土生土长的孔庙人,又是镇长兼镇武装部长,责任重大。先说说你的意见。”
谢先沉思一会儿说:“孔庙镇历史悠久,人际关系复杂。特别是孔庙小学教职工成分就比较特殊。”他瞥了一眼于伟中,“抗日战争爆发前,我在孔庙镇小学就读,当时于主任是我们的国语史地老师,对我们进行抗日救国教育;1938年中原危机,国民政府宣布孔庙镇小学解散,选派精英老师和少年南迁,虽然我也被学校选中,但没有走,而是按于老师的指引参加了抗日游击队......”他迟疑片刻话锋一转,“但南迁的所谓国家师生精英,解放后只有于老师带回了陈国清、艾灵和没有姓名的体育老师在孔庙小学任教,其他南迁的师生却都没有了消息。”
谢先首先把侦查对象对准南迁回来的老师,这让于伟忠感到不满和不安。
于伟忠阴沉着脸说:“孔庙镇小学解散后,师生的去向很复杂。不仅要调查南迁师生的历史,还有调查就地疏散师生的历史。这部分人去了哪里?现在都在干什么?”
谢先淡淡道:“就地疏散的师生,多数回家务农。但也有参加抗日游击队的,有去国民党部队当兵的,有跟日本人当伪军的。解放后,这些人因有文化多数回到孔庙小学当教师。”
于伟忠欲继续问,宋名摆手制止:“转一圈说明孔庙小学老师的成分最复杂。那就以孔庙小学为重点调查单位,特别要对曾在国统区上学工作、在国民党军队当兵、跟日本人当伪军,或曾与土匪有关系的人,要重点调查。”
单虎补充建议:“由于案情复杂,我认为除了排查孔庙小学老师外,还要扩大范围,包括我们在座的都应该调查。”
于伟中、谢先表情凝重,陷入沉思。
宋名迟疑片刻说:“单虎说得有道理。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我们有必要先交代清楚自己的历史,只有身正才能正人。”他先看看于伟忠,煞有介事道:“伟中,你先谈谈解散孔庙小学时的背景。”
于伟中虽然同意宋名、单虎的意见,但又感觉自己是外人,心中憋屈,又不能推辞。他开始回忆——
1938年冬,孔庙小学院内古松柏枝挂残雪,遮天蔽日,显得神秘诡异。松柏掩映下的青瓦房教室内,于伟中正在给小学五年级同学上国语地理课。他26岁,戴眼镜,留分头,面苍白,有胡须而显得沧桑。他是地下共产党员,公开身份是孔庙小学史地教师。
班内坐的都是十四五岁的少年。第一排中间坐的是陈国清,其左边坐的是孔庙小学校长艾丁的女儿艾灵,还有年龄较小的黑柱。陈国清右边坐的是杨秀峰、杨秀玉兄妹。坐在第二排中间的是谢先。谢先左边坐的是龙山,右边坐的是陈青岩。坐在第三排的有武大林、吴明法、侯气。三人是当地孔庙镇人。
教室内。于伟中表情严肃,声音低沉:“同学们,下面请大家总结我国东北地形有哪些特点?”
陈国清举手。
于伟中道:“请陈国清回答!”
陈国清站起,略显羞涩:“我国东北地形特点是,外河里山周围绕,中间是一片大平原!”
于伟中露出微笑:“请具体一些!”
陈国清童音郎朗:“外河,就是黑龙江、乌苏里江。里山,就是大兴安岭、小兴安岭、 长白山。中间是一片大平原,指辽河平原、松嫩平原!”
“很好!请坐下。”于伟中语气转为沉痛,“可是我们的东北大好河山已被日寇侵占7年,现在日寇又犯我华北,正向中原、上海、南京逼近。”
教室内鸦雀无声,谢先举手问:“于老师,你家在哪里?”
于伟中抑制不住悲伤:“我家在东北,日本人烧了俺的房,杀了俺爹娘,我没有家了!”
同学们唏嘘。谢先、陈国清、杨秀玉、武大林和部分同学流泪。陈青岩、吴明法呆呆地沉思……
于伟中扫视同学:“中原危在旦夕,同学们今后可能也会失去家园,失去学习机会......”同学们惊愕,恐惧。于伟中接着讲,“祖国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今天,我是给大家上最后一课!”
艾灵、陈国清先哭泣,其他同学跟着落泪......
谢先站起:“于老师,我们上哪里?老师上哪里?”
于伟中拭泪:“到歪脖柏树下集合,请学校宣布!”
孔庙小学歪脖柏树下。全体师生黑压压的站着。校长艾丁,急匆匆走上台,师生目光投向他。他扫视师生,心情沉重道:“日寇犯我中华,孔庙镇将要沦陷。接上级指令,我们孔庙小学要解散。学校抽10老师率10名13岁以上的精英少年,南迁汉镇或渝都,其余同学就地疏散。现在,我宣布南迁同学名单:陈国清、艾灵、杨秀峰、谢先、杨秀玉、龙山、陈青岩、吴明法......”
艾丁宣布完毕,谢先站出:“艾校长,宣布的同学必须走吗?”
艾丁一愣,而后缓缓道:“是走是留,请自愿。不过,我希望选定的同学都走,你们是国家精英,是重点培养对象!”
谢先激动道:“国难当头,我要当兵抗日!”他向陈国清、陈青岩、吴明法等同学挥手:“走,我们上前线抗日去!”
于伟中平静劝说:“如果你们不走,最好在家务农自学。”
陈青岩附和于老师:“俺听于老师的话,哪里也不去,回家务农自学!”
吴明法、侯气点头。谢先昂首挺胸:“我不在家当缩头乌龟!”
于伟中沉思一阵说道:“谢先少年立志抗日,很好。可以到伏牛山区找抗日游击队。”
龙山往前站:“游击队就在俺西山附近,我也找去!”
杨秀玉跟从:“我也去!”
杨秀峰讥讽妹妹杨秀玉:“想当穆桂英呀?”。
杨秀玉流露出男儿豪情:“哥,你上学,我抗日!”
谢先忽然拉着于伟中的手哀求:“于老师,您领着我们找游击队吧!”
龙山也附和:“领着俺吧!”
于伟中看看艾丁,又看看同学们......
艾丁愠怒:“你们可以不走,但于老师必须走!”他虎着脸,挥手,“同学们尽快离校。南迁的同学回家准备,明天到校集合!”
陈国清木讷地站着。他与谢先是姨表兄弟关系,和龙山、陈青岩又都是要好的学习尖子,还和年龄较小的武大林、黑柱是好伙伴。是继续读书,还是当兵、务农?他还有些犹豫。
谢先走到陈国清跟前:“表弟,你想跟谁走?”
陈国清回头望望于伟忠,于伟忠也在默默地盯着他。陈国清红着脸说:“我跟于老师读书!”
武大林上前抱着国清哭道:“国清哥,你啥时回来?”陈国清摇摇头不语。武大林看看吴明法,“你走了,吴明法欺负我。”
吴明法听罢,欲踹武大林:“滚回家!”
陈青岩举起拳头,对武大林说:“国清叔走了,还有我呢!”
陈青岩和陈国清同村,是前后一沟之隔的邻居。是按辈分,陈国清高陈青岩一辈。
陈国清一愣:“青岩,你也不走了?”
陈青岩点头:“我父母都没了,爷爷靠我照护。”
陈国清拍拍陈青岩,抱抱武大林,最后拉住谢先:“家里全靠你们了!”
艾灵站远处催促喊:“陈国清,别吊儿郎当了,快回家准备吧!”
同学们有的哭着,依依不舍走出孔庙小学各奔东西......
于伟中脑际弹出回忆画面,端起茶杯喝茶。宋名、谢先点头沉默,单虎面露狐疑。
单虎盯着于伟中看一会,又问谢先:“学校解散后,你直接参加了抗日游击队了?”
谢先答:“没有。我和杨秀玉先到白龙沟村龙山家停了一夜。”
单虎还要追问,被宋名打断:“我俩是看着谢先成长的。但一提起起龙山,我认为这家伙也不是好东西,他在家务农也要调查他!”他转向于伟中,“你从国统区带回的那三个老师是调查重点!”
于伟中心中颤栗,面色难看……
(作者有话说:圈定调查对象有客观合理性,但也暴露出宋名、单虎、谢先主观臆断倾向,预示悲剧将要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