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就一直听老家的同学说现在的工作不好找,公司开始降薪,当时还说自己没有感受到,庆幸身处的互联网行业还是很景气的。没想到当自己今年去找工作时才发现原来互联网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只是自己没有去了解,也没有朋友跟我提起,所以一直没发现。
我原来还在怀疑这是不是自己遇到的个别情况,但是最近看到了一些媒体的报道和统计数据。从总数上看,16年投融资事件是15年的35%、14年的58%,从金额上看,16年融资金额是15年的25%左右。身边也有一些朋友跟我说了他们的境遇,让我确信互联网的温度确实有些低了。
行业的不景气体现为两点。
1)工作机会少
看100offer的一项统计,有超过40%的求职者都希望加入到B轮以后的公司。在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看来大家都希望找个稳定点的公司,安全一些。
今年发现大公司招聘的机会明显少了,即便有也多半是一些边缘部门或者是新组建的项目部,核心业务部门的机会要少很多。
机会少,简历多,寒冬对招聘网站也有影响,公司的人事没有必要维护那么多招聘平台了。我的亲身经历,在拉勾上给一公司投简历被标记为不合适,但是在智联上就约面试了最后还拿到了offer。后来我问HR,她说其实她一直没看拉勾,智联和前程已经完全能满足需求了。除了我之外,身边还有很多朋友在拉勾上遇到过这种情况,不管投哪个公司都是不合适,估计都是因为公司长期没看被系统自动标记的。
2)996和995的公司更多了
身边有几个朋友跟我说即便能找到相对来讲还不错的公司,薪水也能达到自己的期望,但要么就是996,要么就是995,大小周。这会让人觉得公司给你想要的薪水是你用多余的时间换来的。
我身边已经有6个朋友跟我说他们公司996了,这分别代表6家公司。996的工作模式在我的印象中只是三、四线城市劳动密集型的工厂会存在的现象,现在却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了互联网公司中。
还有一个非常不好的势头是当加班在行业中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时,如果你不加班有些老板心里都会不自在。有个朋友跟我说他们老板有好几次在会议中潜移默化的要求他们加班,提醒他们不要踩着点上班,公司的人事偶尔碰到他还会反问为什么下了班就走。不知道行业中是不是有一批人达成了共识,互联网公司就应该加班,不加班反倒是不正常的。
你也许会说这种公司根本就不值得去,前提是你得有好的选择机会。
个人的观点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互联网行业的不景气对我这个从业者来说,自己的一些观点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最重要的就是还是要做点赚钱的生意
以前要是有人问,你的产品赚钱吗?不赚钱。那靠什么活,或许还可以信誓旦旦的说只要用户量大了,使用的人多了,就会有人投资,靠着融资养活团队,以后再考虑赚钱的事。现在依然可以这样说,只是底气可能就没那么足了,考虑这个问题时要更谨慎一些。听说很多创业者的融资计划书第一页都先写明,“我们不是一家烧钱的公司”。
创业者或许在创业初期就要考虑一下赚钱的事情,控制一下个人的理想主义。两家同样都是做内容的公司,一家公司的定位是靠着输出内容吸引用户,然后依靠电商作为收入;另一家公司则是直接产生高质量的内容,靠着售卖内容和会员收费。而前者肯定需要很大的用户基础作为前提,有一个积累用户的过程,如果企业最开始就想着赚钱,应该选择后者。所以互联网寒冬会影响到公司的发展策略。
当然也不是说靠用户拉投资这条路不可行,只是大环境不好,恐怕很难坚持到赚钱的那一天。我身边的朋友中除了上面说的6家公司996之外,还有三个是被公司裁员的。有一个朋友说裁员就是新进来的投资人要求的,即便是融资了,公司也会开源节流优先保证活下去。
行业不景气的好处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互联网不仅意味着科技,还有个很重要的标签就是高薪,北京市每年统计的行业薪水中计算机都排前三名。大概也是因为互联网发展特别快的缘故,这几年也出现了一个特别疯狂的现象就是各行各业的人都想进入互联网,培训机构宣传的学习四个月月薪过万其实还真的不是吹牛。传说中的如果什么都不会就去干产品经理也是有几分真实性的。
很多人的发展路径都是先去小公司,然后再去大公司,在大公司做了很多年以后,再以很高的薪水去小公司。一些新兴的互联网公司为了挖人,抬高了很多人的薪水,虽然过不了多久公司就倒闭了,但这些人的薪水却降不下来了。所以会发现同样的工作年限,那些在大公司一直呆着的人要比不断跳槽的人的薪水低不少。
行业不景气也是有好处的,最大的好处就是让从业者变得更理智一些。具体的表现为让大家的薪水回归到一个正常的水平,那些浑水摸鱼的人可能也会考虑转行。
怎么度过寒冬
至于说要怎么度过寒冬,来点鸡汤,好好提高自己的能力,修炼内功,能力好了机会总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