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的世界》这本书算得上是茨威格的遗作了,据说茨威格写完这部书后就自杀了,在1942年的一个冬日,他选择结果了自己。
按照目录来,这本书的第一章叫“太平盛世”,主要的内容是表达第二次工业革命到一战前欧洲的模样,虽然重点着墨于奥地利与维也纳,却也在很大程度上将当时欧洲繁荣的景象展现出来了,茨威格首先写的是当时繁荣的产业——保险业,之后通过一步步地叙述,将自己的父母、维也纳的文化与各个阶层的交融等的叙述逐步铺开,从这时的繁荣中,我们可以轻易地窥见那时的欧洲有多繁荣,虽然维也纳只是奥地利的一部分,奥地利只是欧洲的一部分,但哈布斯堡王朝本身的历史即是欧洲历史中无可辩驳的一部分,足以让我们以小见大,从中可以联想到的信息量是巨大的,我们必须承认,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欧洲是空前繁荣的,但繁荣的背后总是有承受代价的人以及一些不甘心的野心家,就这样,隐患埋下,一颗随时都可能爆炸的炸弹,在欧洲文化面临尼采说的“上帝已死”后的空虚中,只需要一根导火索
第二章是“上个世纪的学校”,这一章的核心内容其实是茨威格的青年时期。茨威格在书中描述的学校与现在无比相似,都是教学计划性极强,枯燥乏味比现在强得多,一方面是当时人们普遍不信任年轻人,另一方面是当时的氛围足够压抑。茨威格在这一章中也提及了一些人的名字,在现在人看来,这都是些不知何许人也的名字(包括我在内,应该很多人都不了解他写的那些人,甚至都不知道,只是把这些名字当成特定符号来描述他的青年时期),这个时候的茨威格,是一个活脱脱地文艺青年,对戏剧艺术的研究远超专业的批评家,上能与已经成名的大佬聊艺术,下能与同伴谈今论古、挥斥方遒。我能够清晰感受到的,是当时浓重的艺术风气,这其实也是一个社会花了几百年才形成的,反思当下的中国,我们的确是如吴晓波所说“用30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300年的路”,但我们依旧不足的是文化,底蕴其实我们不差,我们差的,是在这个时代足以让我们抬头挺胸、不卑不亢的文化,这才是我们要进行传统文化复兴的真正目的。